雖然屬于新興產業,但風電設備滑入產能過剩產業的行列也并非什么新聞,因為風電設備過剩現象出現已有3年多了。北京賽迪經智投資顧問有限公司投資戰略咨詢中心常務副總經理張謙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風電過剩其實是結構性過剩和階段性過剩。”而對于風電未來的發展前景,他表示依然看好。
風電整機產能過剩逾50%
2012年,我國(不包括臺灣地區)風電新增裝機容量為12960MW,累計裝機容量達75324.2MW;全球新增裝機容量44799MW,累計裝機容量為282587MW。雖然2012年我國當年新增風電裝機容量仍居全球前列,但相比2011年度下降了26.5%,其實,2010年以后,我國新增風電裝機容量已連續兩年同比下降。
“目前國內風電整機行業產能約在30GW至35GW,而2011年全國風電新增裝機容量僅為17GW,這意味著風電整機產能過剩率在50%以上!”張謙針對個體部件進一步說道,“從零部件角度看,鑄件過剩100%以上,齒輪箱過剩100%以上,葉片過剩30%以上。”
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 電氣是我國風電設備生產企業的第一梯隊,產能過剩直接影響到了這3家企業的經濟效益。具體來看,東方 電氣2012年新能源收入同比減少13.72%,主要是受風電行業影響,本年風電收入減少12.37%。同時新能源毛利率同比降低4.66個百分點,主要是本期銷售風電價格下降。金風科技風力發電機組及零部件銷售收入為106.26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3.43%,售出機組裝機容量2583.3MW,同比減少16.82%。華銳風電實現營業收入40.18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57.73%;營業利潤減少7.61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337.25%;實現凈利潤-5.82億元,較去年同期下降197.31%。“東方 電氣和金風科技整體還是盈利的,而華銳風電虧損在很大程度上與其過于依賴國內市場有關。”張謙分析說。
濃厚的傳統產業色彩
作為新興產業,風電是我國新能源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近幾年出現產能過剩,應該說是風電市場供需兩方面合力造成的結果。
從供給方面看,目前國內的風電企業大致可以分為四個層次:第一梯隊是前面提到的華銳、金風和東氣三家,幾年前就已具備批量生產的能力;第二梯隊是上海電氣、明陽、湘電等不到10家企業,從2008年開始進入批量生產階段;第三梯隊包含華創、漢維等20多家企業,方才拿出樣機或正在進行小批量試制;第四梯隊的幾家企業剛剛進入,還沒有推出自己的產品。此外,還有一些企業也有制作風機的打算,但還沒有實際動作。張謙告訴記者:“僅僅兩三年的時間,風機生產企業一下子就增長到了80多家,但目前真正具有產能的只有前兩個梯隊的企業,其中又以第一梯隊的三家企業為主。現在的產能過剩主要是因為這幾家大型企業占領了大量的市場空間,讓后入者陷入了尷尬的境地。”他表示,風電目前實際上還處于起步階段,新行業一出現,資本就會聚集過來,但此時的過熱是低端生產模式的過熱,也可以說是一種結構性過熱。
張謙之所以稱風電產能過剩是低端生產模式的過熱,是因為風電設備生產企業的門檻比較低,非常容易進入。就風電而言,其實只有葉片的技術含量相對高一些,而齒輪箱和鑄件本身就是傳統產業,研發難度相對低一些,所以進入者非常多。事實上,許多后進的風電設備生產企業并沒有自己研發的核心技術,基本上買的都是包括德國在內的歐洲等國的技術專利,自己只是進行簡單的組裝,據說生產一臺風機要支付5萬~8萬歐元的專利使用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