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為改變這種狀況,我們在多邊互認上付出了更多的努力。”陳雪松說。他所說的多邊互認,其實就是在國際風電領域推進風電設備認證結果的“通用性”。2010 年初,鑒衡認證開始實質性地參與國際電工委員會風力發電機組 第五部分:風電機組葉片(IEC 61400-5WIND TURBINE GENERATOR SYSTEMS– Part 5: Wind Turbine Blades)標準的制定工作。為積極推動風電認證結果的國際互認,2011 年國際電工委員會合格評定局(CAB)成立風電機組認證咨詢委員會(CAC)。該委員會成立伊始,鑒衡認證就成為其下設認證機構、實驗室這兩個分委會的成員。這在陳雪松看來,“鑒衡認證對CAC 工作的深度參與將有助于增強中國風電認證結果國際采信的話語權。”
進入CAC 只是鑒衡認證致力于認證結果國際化采信的重要一步,利用國際化平臺提升風電認證結果的影響力也是鑒衡認證的一個選擇。2012 年2 月22 日至23 日,鑒衡認證在北京承辦CAC 第三次工作會議。會議的主要目的是討論制定國際電工委員會風電機組認證機制路線圖,最終實現風能相關認證的統一標準、統一程序,實現認證結果的全球互認。在陳雪松看來,“通過這一國際化會議平臺,來自全球風電以及風能認證領域專家和官員,進一步認識到了鑒衡認證風電認證體系與國際標準接軌的一致性。”
秦海巖坦言:“盡管鑒衡認證在通過國際電工委員會多邊互認這一途徑尋求認證結果國際化采信上付出了很多心血,但還沒有取得實質性的結果。”客觀地看,達成多邊互認是一項周期很長的工作,即便有了互認協議,真正予以實現也并非一件容易的事情。怎么辦?鑒衡認證做出了改變。在暫時做不到認證結果互認的情況下,何不在國際風電市場打出鑒衡認證品牌、樹立鑒衡認證權威,讓海外市場采信鑒衡認證風電設備認證的結果呢?這像一束光照亮了鑒衡認證風電設備認證結果國際化采信的路程。
于是,鑒衡認證強化了國際團隊的力量,加大了資源投入。“一方面,將中國風電企業產品出海的目標市場作為鑒衡認證結果國際化采信的主攻區域,讓鑒衡認證證書成為這些企業的產品進入目標市場的通行證;另一方面,通過海外市場調研,確定中國風電產品出海的潛在目標市場,率先為中國風電產品未來出海做好‘通行’鋪墊。”陳雪松告訴《風能》雜志記者,“鑒衡認證在推進風電認證結果國際化采信方面,對不同市場采取不同的市場策略,并取得了積極進展。”
陳雪松舉例,在南非,政府對風電項目設備采購提出了強制性要求。為使南非市場采信鑒衡認證的結果,鑒衡認證國際團隊和IECTC88 主席Sandy Butterfield 先生進行了溝通,Sandy Butterfield 致信南非能源部部長,建議南非能源部采信鑒衡認證的風電設備認證結果。正是因為南非政府對鑒衡認證結果的采信,華銳風電的機組產品才能順利出口到南非。
在美國,為風電項目貸款的銀行或為項目提供保險業務的保險公司會對項目采購提出認證要求。而在厄瓜多爾,對認證的要求則來自項目開發商,對認證結果的采信也相對靈活。
這些情況,鑒衡認證國際團隊都有積極的對策。
2011 年9 月,第二屆中美可再生能源產業論壇在美國華盛頓召開之際,鑒衡認證同花旗(Citigroup)集團簽署了諒解備忘錄,花旗集團采信鑒衡認證的風電設備認證結果,這意味著在全球范圍使用花旗銀行貸款的風電項目要采購獲得鑒衡認證證書的風電設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