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新材料公司首屆科技大會暨人才工作推進會上,山東玻纖憑借在高性能材料研發及核心技術自主化領域的突出貢獻,榮膺“科技創新工作先進單位”稱號。《超高模風電紗的開發與應用》斬獲創新創效獎一等獎;《紡織用低Tex直接紗浸潤劑及工藝技術開發與應用》摘得科技進步獎一等獎;《在線短切新型工藝創新與應用》獲得群眾性創新成果一等獎……多項重磅獎項加身的背后,正是山東玻纖深耕創新沃土、持續攻堅核心技術的堅實足跡。
“這批超高模風電紗,即將成為百米級風機葉片的核心骨架。”在山東玻纖智造車間,該公司總工程師楊風波指著卷繞機上的銀白色紗團介紹。這款斬獲創新創效獎一等獎的產品,是企業在行業寒潮中撕開高端市場缺口的“利器”。
(山東玻纖超高模風電紗生產線)
2023年,玻纖行業產能過剩與高端材料壟斷并存,山東玻纖陷入發展瓶頸。“客戶考察時直接問我們能不能做風電高模纖維,這是市場給我們下的‘戰書’。”該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張善俊回憶。經團隊測算發現,未來五年國內風電市場需求大。依托三十余年玻纖制造經驗,該公司果斷決策啟動30萬噸高性能(超高模)玻纖智造項目。
第一批原料入窯后,拉出的纖維幾分鐘內就斷裂,如同“漏粉條”般難以成束。技術員把行軍床搬進控制室,職工的工作服沾滿玻纖碎屑。功夫不負有心人,經過十天的堅守,終于迎來“曙光”,第十一天凌晨,第一卷合格產品卷出。
但這只是“萬里長征第一步”。風電葉片常年在高空承受強風沖擊、晝夜溫差劇變,對核心材料的疲勞抗性要求近乎苛刻。客戶早已明確“底線”:產品需通過150萬余次揮舞疲勞試驗、200萬余次擺振疲勞試驗等全尺寸葉片檢測。接下來的9個月,成了整個團隊的“煎熬期”。他們每周與檢測機構對接進展,當“檢測通過”的消息傳到山東玻纖時,寂靜的會議室瞬間被雷鳴般的掌聲淹沒。“我們等了大半年!”客戶當場簽單,數據顯示其核心性能均達國際先進水平。
如今,沂蒙山區的這片廠房里,自動卷繞機在不知疲倦地運轉。那些纖細卻堅韌的超高模風電紗,正源源不斷地運往風機制造廠,成為百米級葉片的“核心筋骨”。
(山東玻纖技術研究院)
如果說風電紗是“尖刀產品”,那獲科技進步獎一等獎的浸潤劑技術,就是山東玻纖掌握市場話語權的“壓艙石”。作為玻纖生產的核心輔料,浸潤劑曾長期依賴外部供應,制約成本控制與產品升級。
“必須把核心技術掌握在自己手里!”山東玻纖黨委副書記、總經理朱波牽頭成立浸潤劑開源與提質降本工作專班,全力推進浸潤劑原料、浸潤劑配方研發進程和完善現有的浸潤劑配方體系。
“我們下設1個產業化推行工作組和2個專業工作組,具體負責化工產業化和提質增效降本項目推行。”朱波介紹。
產業化推行工作組負責推動化工產業化、規模化生產工作推進;
浸潤劑原料及配方研發專業工作組負責推動新浸潤劑原料配方研發、新產品浸潤劑配方研發和完善現有的浸潤劑產品體系,從而實現產品差異化;
降本增效工作組負責化工尋源與擴源工作,積極挖掘更多優質且成本合理的化工資源渠道……
各部門各司其職又緊密聯動,在浸潤劑技術攻堅的戰場上掀起了一場“破壁之戰”。
(科研人員正在檢測產品性能)
實驗室里,研發人員帶著啃“硬骨頭”的韌勁反復試驗,不斷對比分析各種替代原料的理化特性,調整配方比例、優化合成工藝,在密密麻麻的記錄本上標注上百組試驗數據,逐一攻克原料兼容性不足、成膜穩定性欠佳、與玻纖基材適配性差等多個技術卡點。經過近百次的迭代試錯,終于成功研發出多款性能指標達到行業先進水平且原料成本較原方案顯著降低的替代配方,為后續實現浸潤劑自主供應筑牢了技術根基。
降本增效工作組則開啟了“地毯式”尋源模式,團隊成員跨越多省走訪多家化工企業,建立起核心指標的供應商評價體系。“我們不僅看價格,更要算‘綜合賬’。”工作組組長李德志介紹,他們積極協同開展商務談判,力求降低采購成本。“現在我們能根據不同客戶的產品需求,柔性調整浸潤劑配方,這在以前根本無法想象。”李德志說。
如今,山東玻纖已實現部分浸潤劑自主供應。“核心技術握在手里,說話才有底氣。”朱波的話語里滿是篤定,浸潤劑這顆“壓艙石”,正讓山東玻纖在高端市場的話語權越來越穩。
從風電紗的“十年磨一劍”到浸潤劑的“體系化攻堅”,山東玻纖構建起“高端產品拉增長、核心技術穩根基”的創新格局。“下一步我們將深化產學研融合,在風電紗升級、浸潤劑體系化開發上持續發力,確保能夠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贏得主動權。”朱波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