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一點也得到了金風科技董事長、首席執行官武鋼的認同。2012 年春節,武鋼在發送給秦海巖的拜年短信中表示,“從十多年前第一版‘規范’在新疆天池出臺,到如今鑒衡認證品牌得到國際領域的認可,這期間有多少的付出和艱辛!為了中國風電事業,你們堅守,堅韌,持之以恒,中國風電界感謝你們”。
業內人不難理解武鋼對鑒衡認證的贊譽之言。政府對鑒衡風能認證結果的采信,使得像金風科技這樣一些獲得鑒衡風電設備認證證書的制造商,不僅得到了國內產業激勵政策的支持,也得到了國際風電界的高度關注。
據BTM 統計數據,2010 年、2011 年連續兩年,中國都有包括金風科技在內的4 家中國風電整機制造商進入全球銷量前10 名,向歐洲等傳統制造商提出了挑戰。但是,從這些制造商的銷售份額看,正是中國市場這個堅強的后盾支撐了這些公司近幾年的發展,而海外市場一直是中國風電制造企業最為薄弱的環節,也是最難突破的困局,盡管中國企業做出了種種努力,可結果卻并不令人滿意。
“我們一直在尋求風電整機出口,也付出了很大的努力,可就是得不到國外市場的認可。” 一家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的負責人告訴《風能》雜志記者:“盡管我們的機組質量沒有任何問題,對售后服務以及設備維護作了承諾,只是因為我們缺少了一張權威認證機構頒發的認證證書,還是被擋在了目標市場的門外。”
顯然,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產品遭遇了國外市場的認證壁壘。總體看,海外風電市場對認證的要求有兩種,一種是來自政府部門的強制性認證要求,另一種是政府部門對認證不作限定,但項目開發商、投資人、放貸金融機構以及項目保險公司會對項目設備采購提出相應的認證要求。
盡管獲得一張國際知名機構的認證證書就意味著獲得了產品“出海”的一張通行證,但由于各國市場對認證的要求以及在采信哪家機構的認證結果方面并不一致,一張國際知名認證機構的認證證書并不能“通吃”所有的海外市場,這種情況不僅增大了企業的認證成本,也使一些企業在獲得國外機構認證證書的同時也錯失了目標市場。這讓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深感無奈。
“中國風電設備制造企業產品出海的困惑,正是鑒衡認證致力于通過國際化采信進程要解決的問題。”鑒衡認證副主任陳雪松告訴《風能》雜志記者,“這一路程,鑒衡認證走得并不容易,盡管也有走過彎路的懊惱,但并沒有因此停滯前行的腳步。”
當時,在國內風電設備制造商和國內有關方面看來,讓海外市場采信中國認證機構的風電產品認證結果幾無可能,而鑒衡認證卻想改變這一點。“為此,鑒衡認證從三個方面做出了最大努力,有收獲后的喜悅,也遭遇了行進中的坎坷。”陳雪松說。最初,鑒衡認證打算通過雙邊互認的途徑,以期實現與國際知名認證機構風電設備認證結果的互認,但由于雙方在認證模式、運作方式、利益訴求等方面的差異,以及比對項目內容的復雜性,這項事宜的進展十分緩慢,距離達成雙邊互認結果還遙遙無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