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政發〔2012〕42號
各市人民政府,各縣(市、區)人民政府,省政府各部門、各直屬機構,各大企業,各高等院校:
現將《山東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印發給你們,請認真遵照執行。
山東省人民政府
2012年11月2日
為加快推動戰略性新興產業成為先導性、支柱性產業,根據《山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二個五年規劃綱要》和《山東省人民政府關于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實施意見》(魯政發〔2011〕15號)要求,特制定本規劃。
一、發展基礎
“十一五”以來,我省把加快培育和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作為轉方式、調結構的重要切入點,深入實施創新型省份建設和人才強省等重大發展戰略,加大資金和政策支持力度,有力推動了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的快速健康發展,產業總體規模不斷擴大,自主創新能力顯著提高,帶動能力明顯增強。
(一)戰略性新興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十一五”以來,全省以自主創新為核心,以產業化為立足點,以新一代信息技術、新材料、新醫藥和生物、新能源和節能環保、海洋開發等“四新一海”為重點,加快實施科技成果轉化和特色產業集聚工程,全省戰略性新興產業呈現出快速發展的良好態勢。
1.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快速發展。第三代移動通信(3G)、平板顯示、無線射頻識別(RFID)、半導體照明等新興產業加快發展,高端容錯服務器、高性能服務器、海量存儲設備、軟件、智能家電、光通信系統、新型電子材料等一批關鍵技術和產品實現新突破,集成電路設計、測試、封裝等產業鏈基本形成,成為帶動產業快速增長的新生力量。
2.新醫藥和生物產業總量全國領先。生物技術及產業快速發展,生物育種、生物醫藥、生物制造等方面已走在全國前列,2010年納入國家統計范圍的183家生物企業中,我省有42家,居全國第一位。初步形成了門類比較齊全的生物技術研究、開發和產業化生產體系,總體規模居全國第一位。
3.新材料產業特色明顯。在高性能纖維、高分子材料、有色金屬和精品鋼、陶瓷材料等領域,培育形成了一批特色鮮明、優勢突出、在國內具有較強競爭力的骨干企業,形成了一批拳頭產品和特色產業鏈。擁有新材料領域高新技術企業373家,約占全省高新技術企業總數的21.5%;涉及新材料研究開發的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近30家,擁有專業科研人員3800多人。
4.新能源產業發展迅猛。太陽能熱利用產業鏈初步形成,產業規模和創新能力在國內具有明顯優勢,產品國內市場占有率達到40%;太陽能光伏產業發展迅速,建成一批太陽能光伏項目,擁有轉換效率世界領先的30MW薄膜太陽能電池生產線。生物質能源產業規模不斷擴大,在纖維素資源生物煉制、生物質大型氣化、秸稈壓縮成型、大型沼氣、生物質發電等方面,相繼開發出一批先進技術和生產裝備。風能產業發展較快,在沿海陸地及海上規劃建設了一批百萬千瓦級風電場,涌現出一批骨干風電設備生產企業。核能利用產業取得突破,海陽、榮成核電站項目順利推進,涌現出一批國內領先的核電裝備制造企業。
5.海洋開發產業走在全國前列。海洋生物育種全國領先,先后引領了我國海水養殖的5次藍色浪潮,使我國水產業完成了“海水超過淡水,養殖超過捕撈”的兩大歷史性轉變。海洋藥物產業發展迅速,開發出我國第一個現代海洋藥物藻酸雙酯鈉,海洋藥物研究成果獲得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海洋高端裝備制造、海水綜合利用、海洋能源開發等產業發展較快,涌現出一批競爭力較強的行業骨干企業。
6.新能源汽車產業起步良好。新能源汽車電機、電子等關鍵零部件研發及產業化成效明顯,鋰電池、感應電機、永磁電機、控制器及車用空調等產品實現產業化。中通客車等一批企業列入國家新能源汽車生產目錄,推廣應用與示范扎實開展。
7.高端裝備制造業實力迅速增強。在重型汽車及發動機、船舶及新型交通設備、清潔生產設備、現代農業設備、工程機械設備、環保及檢測設備、大型專用機械設備等領域優勢明顯,擁有一批創新能力較強的龍頭骨干企業和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拳頭產品,總體規模居全國前列。
8.節能環保產業蓬勃發展。加大了節能節水、環保產業、循環經濟等關鍵技術、裝備、產品的研發力度,初步建立了集研發、生產、應用于一體的節能環保產業體系。節能環保企業已達2600多家,規模以上企業年實現增加值超過1000億元。集中支持了三個“節能100項工程”,重點行業和重點企業的能耗水平明顯下降;組織實施了“循環經濟123”工程,循環經濟發展走在全國前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