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有我行負面報道了!”國家開發銀行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國開行”)的輿情監測部門近期頻發警示。
國開行評審二局的一位高管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表示,隨著新能源“冬眠期”的到來,最近各部門都很緊張,負責光伏行業的信貸部門已經很久不貢獻業績了,“大家腦子里的那根弦都緊繃著,日子不太好過。”
在國開行官網上,給無錫尚德太陽能電力有限公司(NYSE:STP,下稱尚德電力) 放貸3.25億歐元,助力其在意大利建設150個太陽能電站的消息,仍被視為優秀案例掛在顯要位置。然而,尚德電力的虧損與日俱增,董事長施正榮被迫下課。
同樣在紐交所上市的光伏龍頭企業江西賽維(NYSE:LDK),其2007年至2011年的總資產同比遞減,同期總負債由上市時的6.17億美元飆升至2011年末的60.1億美元,年增長率高達147.27%。
尚德電力和江西賽維都是國開行支持新能源產業發展的典范。2010年9月,國開行和江西賽維簽訂了總額600億元的戰略合作協議,使賽維成為國內獲得銀行授信額度最大的光伏企業,也是迄今獲得國開行授信最高的民企之一。
在新能源企業大面積虧損甚至破產、整個行業躑躅不前時,國開行千億元級的授信,無疑讓自己深陷泥潭。業界開始感慨“有些沖動”的國開行該如何收拾局面以確保抽身。
新能源信貸“崩盤”
不僅是光伏行業,風能也是國開行重點信貸支持的對象。
媒體曾頻傳明陽風電 (NYSE:MY)意欲上演“蛇吞象”,收購全球風電領頭羊企業丹麥維斯塔斯,背后就閃現著國開行的身影。
明陽風電新聞辦負責人鞏彤對《財經國家周刊》記者稱,國開行去年10月15日與明陽風電簽訂了授信50億美元的協議,廣東省政府也派專人參加了簽約儀式。
8月27日,明陽風電股價為1.25美元,每股收益-0.05美元。
一季度報告顯示,明陽風電總收入6457萬美元,同比和環比降幅高達69.74%和49.72%;凈虧損額1800萬美元,同比虧損增幅為54.32%,短期借款高達10.53億元人民幣。
差強人意的財報并沒有阻止其海外擴張步伐。7月初,明陽風電與印度信實集團簽訂了合作協議,共同開發印度2500MW的風電項目。
“資金來源不是大問題,國開行的50億美元授信就是為了支持我們‘走出去’的。”鞏彤表示。
業內專家指出,明陽風電收購丹麥維斯塔斯,最終花費15億至20億歐元。而在全球風電業的寒冬,這個巨額收購無疑將帶來巨大風險。作為民營企業,最大的賭注便系于這50億美元。
“不挑食”地支持新能源是國開行近幾年的戰略之一。
事實上,除去賽維,包括尚德、英利、天合光能、晶澳等在內的中國光伏領域的排頭兵都曾獲得過國開行的巨額授信。
其中,尚德獲得了500億元貸款承諾,天合光能和晶澳分別獲得300億元,英利獲得了360億元,幾家企業一共擁有超過2000億元的授信承諾。“全國新能源領域幾乎所有的制造商和開發商,我們都給予過信貸支持。”上述評審二局的高管說。
公開數據顯示,國開行將其對新能源與文化產業的信貸數據劃歸在一起,兩者2010年貸款余額為928億元,2011年共計1204億元,居同業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