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
NEWS·2011
三季報風電整機業績
集體下滑
今年三季報顯示,排名前三甲的整機制造商華銳風電、金風科技和東方電氣各項指標降幅較大。
華銳風電營業收入83.9億元,同比減少27.3%,凈利潤9.01億元,同比下降48.51%,每股收益0.45元。華銳風電預計,2011年全年累計凈利潤與上年同期相比減少50%以上;金風科技表現更加慘淡,其三季報顯示,公司凈利潤6.15億元,同比下降了59.85%。
世界排名第一的丹麥維斯塔斯公司也未能幸免。10月31日維斯塔斯宣布,公司第三季度出現虧損,并于前一天發出警告,其2011年全年利潤與營收可能低于預期。維斯塔斯將其2011年營收預期從最初估測的79億歐元下調至64億歐元,并將其運營利潤率預期值從最初的7%降至4%左右。維斯塔斯宣布,扣除一次性成本之前,第三季度息稅前虧損為9200萬歐元,而上年同期盈利2.71億歐元。第三季度運營利潤率為-6.9%,而上年同期為+14.1%。
點評:各大風電上市公司的三季報最能看出今年是風電產業的轉折年,上半年國內主要風電制造企業整體利潤水平下降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對此,需要有全面、客觀的認識。一方面,應該承認這是風機制造行業發展到一定階段后,從高額利潤回歸社會平均利潤的正常現象,符合新興產業發展的一般規律。
另一方面,當前風機制造業利潤下降也是內外部多種因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綜合生產成本,主要是原材料成本和人工成本近期大幅增加,擠壓了利潤空間。特別是稀土價格去年以來大幅提高,金風、湘電等以永磁直驅風電機組為主的風機制造企業受到明顯影響。二是產能過剩導致行業同質化競爭加劇,造成風機價格下降。資料顯示,風機造價從2008年的6500元/千瓦,降至2009年的5400元/千瓦,2010年跌破4000元/千瓦,2011年風機最低中標價低于3500元/千瓦。三是受國家信貸緊縮政策及協議付款時間延長的影響。
盡管如此,未來中國風電行業的發展前景依然看好。風電是目前技術最成熟、最具規模化開發條件和商業化發展前景的新能源,風電作為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的重要地位不會改變。按照有關發展規劃,“十二五”時期我國風電仍將保持年均新增1500萬千瓦左右的發展速度,市場需求潛力巨大。在我國風電標桿電價不變的情況下,隨著風機單位造價的下降,風電開發商的利潤仍然十分豐厚。初步測算,風電場單位千瓦靜態投資下降1500-200元/千瓦,度電成本下降0.05-0.1元/千瓦時。而國家能源局近期啟動的風電分散開發的試點,一旦有所突破,將極大地刺激中東部地區小型風電的開發。基于以上分析,未來中國風電行業發展空間依然廣闊。
8
NEWS·2011
司長撰文談新能源
引發業界新思考
11月21日,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司長王駿在《中國能源報》發表署名文章《新能源發展探析》,該文引發了業界對風電發展的重新思考。
點評:雖不屬于新聞事件,但王駿司長的《新能源發展探析》一文在電力界引起了強烈的震動,從某種意義上說,甚至可以作為2011年風電新聞的頭條,因為文中論述了新能源發展的核心問題,即電力體制改革、電價形成方式、經濟技術特性、新能源發展模式等,為新能源發展指明了方向。
文章以風電等新能源的經濟技術為出發點,論述了關于集中開發與分散開發的比較問題;關于大規模集中并網的風電、光電遠距離輸送和消納問題;關于如何看待“快”與“慢”的問題;關于政府補貼政策實施方式問題;關于“自發自用”電量對電網運營成本的影響問題;關于積極與慎重的關系問題。提出下階段我國新能源發展思路需要在分散開發、就近接入電網、補貼的原則和方法以及電力體制改革等方面積極轉變。
實施新思路的基礎在于電力體制改革,尤其是電網運作方式和電價形成方式的改革。從世界范圍看,我國的電力體制處于越落越遠的境況,不能再為了一小部分集團的利益而有損億萬民眾和整個中國經濟的利益,改革進展快,則新能源發展好,反之,則失去了繼續大規模發展的內在動力。
9
NEWS·2011
可再生能源電價
附加翻番至8厘/度
11月30日,國家發改委宣布,自12月1日起,上調銷售電價和上網電價,其中銷售電價全國平均每千瓦時漲3分錢,上網電價對煤電企業上漲每千瓦時2分6,對居民實行階梯電價制度。同時,本次調整還將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標準由現行每千瓦時0.4分錢提高至0.8分錢。
點評: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翻番對風電行業是一個利好消息, 我國2006年通過的《可再生能源法》規定,電網企業按照中標價格收購風電、光電等可再生能源,超出常規火電上網標桿價格的部分,附加在銷售電價中分攤。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的征收標準最初為0.002元/千瓦時,即每度電征收2厘,2009年11月起調高至0.004元/千瓦時。
按照2010年我國發電量4250億度來計算,4厘/度的電價附加可征收100億左右的資金用于補貼非水可再生能源發電。然而,隨著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迅猛增長,4厘/度的電價附加已經不能滿足對可再生能源發電的補助需求。
電監會的數據顯示,2010年可再生能源發電同比增長近50%,2010年征收的100億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補貼,僅能滿足國內企業70%的補貼資金需求。而今年我國可再生能源發電增速也在50%左右。如果不提升電價附加標準,今年的資金缺口可能會超過100億。此外,相關資金調配時效性較差,補助資金經常存在半年乃至一年的遲滯,這使得風電場和光伏發電企業的資金鏈普遍處于緊繃狀態。
據測算,從2009年到2020年,如果按照4厘/度提取可再生能源電價附加,共可累計籌集2572億元資金用于可再生能源發電補貼;而如果提升到8厘/度提取,則累計籌資額將超過5000億元,基本可以保障再生能源的發展。不過,使用可再生能源的代價將在一定時期內加到所有電力消費者身上,能否在此期間降低可再生能源發電的價格成為評判可持續發展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