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風電并非比陸上風電賺錢,而中國第一、世界第三的風電開發商龍源電力卻格外重視,這不是跟歐洲的“風”,而是海上風電在選址、運輸、吊裝、運行等各環節均代表了風電技術的制高點。以規模第一著稱的龍源電力,也要做到技術第一、安全第一、質量第一。
10月10日,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召開海上風電前期座談會,全面總結海上風電項目進展情況,并提出下一步工作的思路和計劃,在風電增速放緩之際,意欲加快海上風電發展步伐。龍源電力的探索也許可以給行業留下寶貴經驗。
四年的孜孜探索,1600個日夜的不倦付出,終于創造了今天龍源電力海上風電開發的領先地位。龍源電力作為中國新能源行業的領軍企業,憑借自身實力,率先對海上風電進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該項目填補了國內在海上(潮間帶)領域開發風電的技術空白,充分展示了龍源挺進海上風電的信心和決心。
不做出頭鳥還是敢為天下先?
國電集團總經理朱永芃曾經作出指示,要盡早開工建設海上風電,保證集團公司新能源開發的領先地位。海上風電開發,已然是龍源電力打造綜合型新能源發電企業集團計劃中不可或缺的一環。世界上此前對潮間帶風電一直處于理論研究的階段,從未進入過實際操作領域。龍源電力也成為全球第一家開始探索海上風電開發技術的新能源發電企業。
通過研究,龍源電力發現,選擇潮間帶建設風電場具備許多先天優勢:首先不占用岸線資源,可以避開對沿海開發的影響;其次,建成后的風機機位點征占用海域面積很小,灘涂養殖與風電開發和諧共存,提高了灘涂利用的附加值,為沿海當地增加了豐富旅游資源,探索了海洋綜合開發新模式。
正所謂一步領先,步步領先,龍源電力“放眼大海”的戰略思路也到了國家有關部門的首肯。
2007年5月6日,國家發改委在北京組織召開了江蘇海上風電建設專題會議,研究如東海上風電場和風電設備國產化問題。2007年6月15日,國家發改委辦公廳通知:“在江蘇如東地區建設30萬千瓦的海上示范風電項目”,并要求加快海上示范風電場建設的前期工作。2008年5月,龍源電力在江蘇組建海上風電項目籌建處,在前期大量研討論證的基礎上,積極推進國內首個海上(潮間帶)風電場——龍源如東30MW潮間帶試驗風電場建設,中國海上(潮間帶)風電布局正式展開。
外國專家說潮間帶風電施工不可能
正在江蘇海上龍源熱情滿滿、準備向大海要效益時,卻暫時被現實的困難擋住了去路。
潮間帶灘涂地質松軟,世代生活在海邊的漁民都知道,用腳在灘面上輕輕踩幾下,本來“堅硬”的灘面就會液化成“漿糊狀”,大型陸上施工設備在灘面上毫無立足之地,常規工程船也施展不開;另外,潮間帶每天潮水漲落,水位一直處于不斷變化之中,天氣、海浪、潮汐等因素復雜多變,讓有效施工時間變得短而且碎,大大增添了基礎施工、風機吊裝、大件運輸等的難度和風險性;此外,灘涂的地表起伏很大,地質狀況也不盡相同,每個建設風機的點遇到的難題和解決的方式也完全不一樣。
在前期論證施工的可行性時,有外國專家還直言不諱地表示:難度太大,不可能建成。但江蘇海上龍源總經理充滿信心地說:“潮間帶開發風電項目是可行的,再多困難我們也一定要克服。”
2009年初,龍源電力開始對近海(潮間帶)風電場施工的可行性進行現場試驗。江蘇海上龍源公司走訪了國內很多家研制單位、設計院,翻閱了大量的資料,反復推敲施工方案,先后完成了地面力學試驗、動態接地比壓測量、潮間帶桶形基礎負壓沉貫及承載力試驗,利用RecurDyn多體系統動力學軟件對四履帶電子樣機進行通過性、爬坡性能仿真分析研究。經過兩年多的前期準備工作,研制了專門用于潮間帶風電施工的淺吃水可坐灘平底駁,確定了“漲潮時用船運輸設備及施工船只移場,落潮時坐灘施工”的思路,使潮間帶風電施工由不可能成為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