擔憂 社會平均電價或先降后升
“放開的電價是經營性電價,非經營性電價是不能放開的,而不同電源的上網電價競價機制又不明確,極有可能使我國電價體系進入雙軌制,新進入的售電機構很有可能挑肥揀瘦,哄搶工商用電市場,居民電價、農業電價等帶有普遍服務性質的市場無人問津。”國家發改委電力市場改革研究專家組成員、華北電力大學教授曾鳴擔憂道。
上述參與新電改方案討論的人士也表示,在目前電力市場供需寬松的情況下,隨著輸配電價的明確和競爭性電力市場的形成,整個社會平均電價可能會有所下降。但是隨著后期經濟回暖、電力需求增加,電價則會出現上漲的態勢。新電價改革更大的壓力在于城鄉居民用電領域,這種普遍服務所需要的交叉補貼怎么有效核定,成本如何在各用戶之間分攤等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
目前新電改方案對交叉補貼問題并未有細節規定,只表示將逐步規范電價征收的各類政府性基金,并結合電價改革進程,配套改革不同種類電價之間的交叉補貼。過渡期間,由電網企業申報現有各類用戶電價間交叉補貼數額,通過輸配電價回收。
“我們最近在做幾個課題,其中有一個課題我就想研究一下如果沒有交叉補貼,居民電價到底應該是多少錢。我們在貴州拿到了全面的電力數據材料,測算結果是,取消交叉補貼之后的貴州居民電價,每度電將上漲9分5。”曾鳴認為,關于普遍服務所產生的交叉補貼對于總社會福利的影響,不同方式的補貼對于市場價格扭曲程度的影響,兩頭放開后我國交叉補貼的最好實施模式及其相關建議等問題,是電改方案公布后我們需要研究和盡快回答的問題。
在曾鳴看來,“新電改方案”只是解決了還原電力商品屬性的電價機制問題,企業重組、瘦身、考核,以及地方權責的體制改革還有待在國企改革與混合所有制改革等方案中進一步明確,需要一系列體制機制改革方案與電價市場化改革方案協同配套,僅憑此一項改革方案還不能判斷改革的力度,尚待其它有關國資、國企改革方案以及相應的制度設計、法律修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