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電改方案”明確提出,逐步向符合條件的市場主體開放增量配電投資業務,鼓勵以混合所有制方式改革配電業務。同時有序推進售電側市場改革,允許符合條件的高新產業區或經濟開發區組建獨立的售電主體直接購電、允許社會資本投資成立獨立的售電企業、符合條件的發電企業投資和組建售電公司進入售電市場,允許擁有分布式電源的用戶或微網系統參與電力交易,鼓勵供水、供氣、供熱等公共服務行業和節能服務公司從事售電業務。
雖然售電側放開的具體細則還有待明確,但投資者的想象空間早已打開。業內人士普遍認為,售電側市場開放后的總收入是萬億級別,而凈利潤將是千億級別,市場空間極大。一些從事輸配電業務的公司都在密集接觸國家能源局和地方電網,地方電力公司的一些員工也開始行動起來,有的甚至成立了新公司,準備在中國啟動新一輪電改后搶入售電行業分一杯羹。
推進 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將擴圍
“電力體制改革的核心是電價改革,而電價改革最關鍵的一環就在輸配電價。因電網具有自然壟斷性,根據電網的實際成本確定輸配電價對于建立一個有效的電力市場至關重要。只有根據電網實際成本算清楚了輸配電價,電力才能公益的歸公益,市場的歸市場,資本看到明確的盈利空間進入售電市場。”上述參與新電改方案討論的人士解釋道。
這一業內共識在“新電改方案”中體現為輸配電價改革的優先推進。按照計劃,電力體制改革將積極穩妥、分步有序地推進,第一個任務就是單獨核定輸配電價。據了解,參與電力市場用戶的購電價格由市場交易價格、輸配電價(含線損)、政府性基金三部分組成,但是在過去的12年里,我國一直沒能確立一套合理的輸配電價標準及核定方法。目前的輸配電價只是購銷差價,并不是按照輸配成本核算出來的,電網的盈利模式主要就是低買高賣吃差價。
“新電改方案”提出,政府確定電價的范圍主要限定在重要公用事業、公益性服務和自然壟斷環節,政府主要核定輸配電價,使其逐步過渡到按“準許成本加合理收益”原則,分電壓等級核定。電力用戶或市場化售電主體按照其接入的電網電壓等級所對應的輸配電價支付費用。同時分步實現公益性以外的發售電價格由市場形成,把輸配電價與發售電價在形成機制上分開。
事實上,2015年1月1日,輸配電價改革試點已經在深圳正式啟動,電網企業的總收入以“準許收入=準許成本準許收益稅金”的方式核定,這意味著其依靠售電差價獲得收益的模式將被打破,轉而依靠過網費。
內蒙古電網則成為全國第二個輸配電價改革試驗田。元旦前,國家發改委批準并要求其盡快拿出具體方案上報。“深圳是比較廣泛意義上的城市電網,而內蒙古電網則更為復雜,區內有國家電網管轄的蒙東電網和內蒙古電力公司下屬的蒙西電網,而且電力以外送為主,火電、風電等發電電源門類眾多,在核電輸配成本的同時還要考慮發展的問題。”上述參與新電改方案討論的人士分析稱。
據記者了解,新電改將進一步擴大輸配電價改革試點范圍,根據電力市場的不同發展階段,選取有代表的區域進行試點,東北、西南等電力富裕地區都有可能成為試點區域。在去年,輸電豐富的云南就被國家能源局選定為電改綜合試點地區,但是一直未有進展公布。
此外,對售電側改革、組建相對獨立運行的電力交易機構、推進電力直接交易等部分重大改革事項,“新電改方案”提出先進行試點,在總結試點經驗和完善相關規則的基礎上再全面推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