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力聯合會副秘書長歐陽昌裕認為,中咨公司是八十年代國家投資體制改革的產物,這個制度設計是對的,但現在對那些有分歧而拿不定主意的,特別是連決策者也拿不定主意的工程,應該委托多家機構進行評估,多聽取不同的意見,才能有利于決策者做最后的權衡;如果僅委托一家,首先是有一家之言之嫌,其次是如果這家機構本身帶有傾向性,很難做到公正評估。
事實上,與中咨公司資質相同的評估機構有50多家。與目前電網項目評估機構實際僅中咨公司一家比較,在鐵路、石油、石化等行業上項目評估中,均有多家評估機構參與。為此,國家電網呼吁增加評估機構,引進市場機制,保證評估客觀、公正、透明、高效。
電力系統自動化與穩定性理論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薛禹勝是黨外人士,他表示,過去在三峽工程、高鐵建設、大型核電站的評估論證中,都曾存在不同的意見和聲音,而且反對者的數量也有相當的比例,因而需要按照既定的決策程序科學論證和實施。在他看來,像特高壓這樣長期因為個別人的反對而影響和阻礙工程決策,是一個奇怪的現象。評估機制的變革,不僅需要科學的論證程序,更需要各個方面的共同擔當,勇于負責。
“十二五”電網專項規劃難產
一些具體項目的評估被擱置,只是特高壓工程建設目前困局的細節部分。更重要的難題是,國務院曾要求制定的“十二五”電網專項規劃的遲遲不能出臺。“十二五”已經過去三年,國家能源局仍舊沒有拿出專項規劃。國家電網人士認為,由于政府沒有制定電網的發展專項規劃,才直接導致電網建設缺失全局的專項規劃指導,這是單個項目就工程論工程、一事一議的根本原因所在。
薛禹勝指出,目前,如何建立可靠的電網,如何使電網提高對能源使用的效率,以及電網的投資效率等等,這些重大問題都迫切需要以一個規劃來回應。
其中的關鍵問題,是目前中國電力資源存在嚴重的區域不平衡狀況,而特高壓國家工程何時可以派上用場,化解這一難題。
在華東環網項目在上海的調查會上,即有專家提出,特高壓重點工程遲遲不能核準,內蒙、東北等地區火電窩電、風電棄風以及西南水電棄水形勢嚴峻,東部則能源短缺、霧霾加劇,同時由于長三角地區已形成多直流接入的“強直弱交”電網結構,500 千伏電網不能滿足電網安全運行需要,存在大面積停電風險。
原國家能源局局長張國寶指出,一方面一些城市霧霾肆虐飽受詬病,另一方面主要分布于內蒙、東北、西北的清潔能源又大量棄用,有電卻送不出來,實在不應該。究其原因主要是特高壓輸電線路曠日持久的爭議久拖不決。他認為,之所以無休止的爭論而無人拍板,反映出的是決策者擔當精神的缺失。錯過發展機遇,損失和代價將是歷史性的。
長期做規劃制定的歐陽昌裕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今年上半年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向國家能源局提交了《加強電力統一規劃機制的研究》報告,建議政府部門應側重對規劃的制定與框架的設計,而不是具體項目的審批。
今年1月1日國務院批準《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去年8月份公布了《可再生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以及《天然氣發展“十二五”規劃》和《煤炭工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但是,涉及國民經濟發展的重點領域的電力與電網的專項規劃卻一直未能出臺,特高壓的大發展因而無法提上日程。
實際上,在“十一五”期間也沒有出臺電網的專項規劃。國家能源局為何沒有制定電網專項規劃?記者希望向國家能源局求證,國家能源局有關司局在接到電話后拒絕接受采訪。而據業內人士稱,一直支持特高壓發展的原江西省省長、電監會主席吳新雄,在履新國家能源局局長后,也多次召開會議,意圖盡快出臺特高壓十二五電網規劃。
據歐陽昌裕介紹,編制電網的專項規劃前提是要有全行業的電力規劃。電力規劃要研究的內容,更多是通過電網專項規劃來解決。國家能源局編制電網“十二五”專項規劃有兩個選擇,其一是完全另搞一套,其二是根據兩個電網公司提出的規劃進行評估整合,形成一個政府的規劃。
在國家能源局的要求下,國家電網集中100多人,采用仿真模擬電網計算的方式,用了五年時間做出了《國家電網“十二五”專項規劃》。據中國電科院(300215,股吧)系統所規劃室主任周勤勇介紹:“仿真建模數據覆蓋了國網公司五大區域電網(包括西北、東北、華北、華中、華東),有1.1萬多個結點,仿真線路3.5萬多條”。這一規劃分別于2010年9月、2013年5月上報國家能源局。顯然,該規劃的定位是國家電網公司的規劃,而不是國家電網的專項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