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 安全管理。風力發電的安全管理非常重要,具體從兩個方面討論。一是外部環境,主要是電網的安全穩定運行、防雷、防洪、防火、防腐、防盜、防凍、防覆冰、防高溫、防風沙、防意外等;另外是內在因素,主要包括人員素質、機組設備的質量性能、振動情況、材料疲勞狀況、運行操作水平、檢修維護能力和水平、規章制度的建立和執行等。還有就是金屬、電器、化學、油品、絕緣、振動、疲勞和環境的八項技術監督。
7. 運行維護檢修管理。現在風電場的運行模式有運檢分開和運檢合一兩種。運檢合一的模式一方面要根據風電場的容量和規模,另外也要考慮環境和管理的條件而定。運檢合一對培養復合型人才、檢修及時比較有利,但工作人員比較緊張,用人也相對少一些。另外,對檢修工作的探討,我個人的建議是計劃檢修與狀態檢修的有機結合比較符合實際。大的部件如變速箱、發電機、偏航系統、變槳系統采用計劃檢修的程序,按照設備廠家的要求固定檢修周期,其余部件根據運行情況以狀態進行檢修安排。
8. 增收節支向管理要效益。風力發電雖是靠天吃飯的比重較大,但管理也非常重要。內蒙古把風力發電電量是列入自治區的年度發電計劃,并以風力發電設備年平均利用2000 小時為基本電量的計算依據。效益一方面是增收,要充分利用風能資源,做到“有風就發電,發電就上網,上網就有錢”;通過對漿葉和偏航的正確調整提高同等條件下機組的出力增發電量也很必要;開發研究制造低風速機組是風力發電產業今后的發展方向。另一方面就是節支,降低成本減少支出,從日常的每一項工作做起,節約一滴油、一滴水、一度電、一張紙、一分錢。這里突出強調的是對場用電的管理,我們風電場的上網電量和用電網電量的價格是不同的。拿蒙西電網來比,上網一度風電是0.51元,而用電網的電一度是0.48 元,一度電相差3 分錢。所以,節約場用電很有意義。還有就是劃小核算單位,把風電場作為最基礎的經營核算單位,層層算賬、層層把關、提高經營效果。我們在增收節支的同時,注重并加強與電網的協調配合是必不可少的,共同建設友好型、互補性的堅強可靠電網任重道遠!要加強基礎工作,重視電量和電量的統計工作。
9. 風力發電機組防凍和耐高溫的問題也要引起重視。冬季的防寒防凍主要是要保證在零下35 度的氣候下,機組的穩定運行;另外,夏季的機組散熱是個大問題,由于散熱不好,造成停機的現象比較普遍。
10. 對風力發電機組的技術改造也要納入議事日程,主要是“以大代小”的技術改造。重點是500 千瓦及以下運行不穩定、年均設備利用小時不足1500 小時的、無修復價值的、無備件的老舊機組,啟動風速高的、額定風速高的、定槳距的老舊機組,再就是風電場選址與風能資源出現嚴重誤差的要有計劃地進行改造。
11. 開展對直驅機組消磁檢測的具體工作。
12. 重視已出質保期機組的維護管理,主要是備品備件的供應,特別強調的是已轉產或倒閉的設備廠家的備品備件的來源。
四、發展愿景和思考
風力發電的方向就是要由補充能源向可替代能源過渡,隨著規模儲能、風光互補、分布式電源和微電網等新技術的開發應用,逐步實現與常規能源的平等競爭,進而成為電網的主力電源。因此,統籌處理好風力發電的規模與效益、規模與電網、規模與布局、規模與發展的關系是一項必不可少的具體工作。風力發電的規模與效益是正比關系,規模與效益是相互促進的;風力發電離不開電網,電網的支持至關重要,電網建設的適度超前將促進風力發電更大規模的發展;規模與布局的關系很重要,布局合理將使風能資源和電網資源更好地匹配也將有效地促進規模擴大和效益提高;發展是形成規模的必要條件,有了規模和效益才能更好地促進科學發展。 在此,建議也請大家思考風力發電的有關問題:
1. 風力發電達到一定規模后,如何實現與火電等常規能源的平等競爭(成本、燃料、用水、環保);
2. 海上風力發電與陸地風力發電的對比,(已批復海上風力發電的上網電價:850 元/ 千千瓦時);
3. 風力發電機組單機容量的思考與探索(材質、制造、運輸、安裝、調試、安全運行、維護檢修);
4. 減少風力發電電量在電網上的傳輸和靈活接入電網就地消納電量的思考;
5. 微電網建設與分布式電源接入以及發揮風光互補在城市建設、環保、供電安全等方面作用的思考;
6. 風力發電在其核心技術(控制系統、變頻系統等)、與常規技術(無功與電壓、振動與疲勞等)的結合與突破方面的思考。
讓我們堅定信心努力工作,愿風力發電又好又快發展的第二個春天早日到來!愿風力發電早日成為主力電源,更好地服務社會造福人類!以上如有不妥或錯誤的地方,敬請指出。歡迎大家到內蒙古指導工作在草原做客!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