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振動監測的方法有兩種,一種就是在線振動監測,在機組上安裝振動加速的傳感器數據采集完送到監控中心,或者遠程監測中心,對風電機組的狀態進行分析。在線振動監測一般安裝6-8個加速度傳感器,主軸承、齒輪箱輸入端,還有新型輪,外齒圈、中間層、發動機前軸承,發電機后軸承。有些在線振動監測商再加兩個傳感器,這個為的就是便于趨勢分析,因為風電機組運行是變功勞運行,所以用轉速和功率把運行工礦進行分類,便于趨勢分析。在線監測的優點就是可以實施監測機組運行狀態,節省人力成本,因為它一旦安裝以后,就通過現在網絡技術比較發達,通過網絡就可以看到振動的狀態。第三、可以進行趨勢分析,預測設備壽命,準備安排檢修時間。缺點就是測點少,再一個就是臺機組需安裝一套,風電機組數量多,安裝總成本很高。所以,就不具有可實操性。
離線方式就是根據現場的情況修正一些報告。這個優點就是測點按需隨即靈活布置,可以布置在任何需要的地方,我們一般是需要3個到20個測量,水平方向,垂直方向,中間軸,高速軸,包括塔桶的振動,還有葉片的振動。一套便攜式設備可滿足70臺機子的振動監測,我覺得振動監測不用連續監測,成本低廉,容易實施。第二、監測人員在現場結合工況,診斷故障,可以豐富人員的診斷經驗。缺點就是需要專業的工程師到現場監測分析,由于風速及天氣的情況,由于攀爬風機,所以效率很低。第二、每次監測工況不同,不便進行趨勢分析。但是,對風電機組,因為它在高空運行,這個趨勢分析是不是要確定它最精確的檢修時間,我覺得這個有待探討。因為風電機組的檢修,一部分是齒輪箱的維修費用,一部分是吊裝費用,而且吊裝費用比較高。我覺得如果發現齒輪箱或者風電機組有問題了,我們就是批量的更換,或者批量的維修,因為吊車進場一次不容易。再一個就是風電場工作和生活條件較差,難以留住專業的振動監測的分析工程師,因為振動監測,重要的不是這個設備,而是去分析。像我們看病似的,那個片子,咱們一般人看不懂,主要是醫生看,我們重要要培養振動監測分析師,風電場地屬偏僻,這樣的工程師我們找不到。
針對這種我們就提出分布式數據采集的模式。首先我們自主開發了一個便攜式的數據采集設備,針對風電場的特點,結合風電場的工作模式開發的,這個軟件也可以和在線連在一起,運行模式構造把離線設備分給現場,一個現場根據機組臺數,我們一般是70臺分發一個設備,分發設備以后給他培訓,我們遠程的分析工程師把索要采集的點和采集的機組,采集的周期,采集的時長下載下去,現場的采集人員通過系統把采集計劃下載到采集設備里邊,這個采集可以結合它的點監和它的定位做這個事,然后把數據傳到遠程監控中心,遠程監控中心的分析人員分析,分析完以后把報告給項目公司跟風電場,風電場根據報告以及實際情況再給我們反饋回來形成一個閉環。目前我們共發放80余臺齒輪箱振動監測儀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