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人人都愛100000+戰術。對于移動互聯網項目而言,沒有什么比朋友圈和微博更好的傳播方案了。比如去年安妮那一篇《對不起,我只過1%的生活》,價值至少百萬級的營銷費用。國民老公投資的已經被禁的17大家都是在哪聽說的呢?肯定不是電視上吧。十萬加在幾年之內依然是O2O創業公司為自己的平臺獲取流量的最佳逆襲途徑,只要你的文章內容有傳播力,即使不是大V,也可以獲得相當的關注度,至少可以先把公眾號做起來,后期再往App上引。軟文的另外一個好處在于,它有一個將用戶帶入情景感受產品的過程,這和在大街上忽然看到一張海報的感覺是不一樣的。想想看,一個二線城市賣火燒的都能橫跨數碼,情感,勵志,商業領域侃侃而談,你都打算做O2O了,還不得多在這方面下點功夫?
2、創始人耍猴戰術。創始人耍猴作為互聯網企業獲取流量的王牌戰略,性價比甚至比朋友圈軟文還好。但什么時候耍,如何優雅的耍,也是很講技巧的,要根據自身的履歷,體貌特點量體裁衣,比如黃章這種口才和長相,就適合發發微博罵罵雷軍然后裝神秘,硬要像羅永浩那樣四處演講魅族可就毀了。再比如陳年的氣質如果做科技產品自己開開發布會沒問題,但選擇了服裝行業就不如找一個氣質更好的人在臺前吆喝,大家想想凡客如果是陳歐的,他天天穿著凡客各種做節目,還依然那么裝逼那么帥,那效果肯定比陳年現在的效果好。
前一陣大家都在瘋傳優信二手車砸了3000萬拿下中國好聲音的廣告,可我發現從單單從曝光的效果而言,和余佳文當年說要拿出一個億發給員工這件事差不多。無論大家現在如何落井下石諷刺他,如果超級課程表當時是個很給力的產品,現在可能真的就做起來了。所以這就是創始人耍猴戰術的第二個關鍵,辛辛苦苦耍猴得來的流量,如果你的產品接不住,反而會有負面作用。一定要在產品打磨到一個比較成熟的階段再狠狠的耍,不能太心急,切記群眾的注意力和耐心都是有限的。
3、鉆研媒體偏好戰術。每一個創業者都應該有幾個媒體的朋友吧。在研究線上推廣的時候光閉門造車效率是不行的,應該多和媒體圈的朋友們聊聊,了解一下他們的需求和方向,真的很重要。媒體喜歡報道什么內容,我們就創造什么內容,要知道媒體的偏好,是有相當強的時效性的,因為他們也有自己的KPI。比如去年大家喜歡報道互聯網思維做餐飲,黃太吉西少爺伏牛堂交個鴨子這一波人都冒出來了,個別的還能見總理。可你要是今年這個時候還想玩90后哈佛畢業放棄華爾街投行只為做一碗最正宗的大連燜子這一套,你覺得那些每天奔波在虛擬現實,智能硬件甚至火箭衛星的記者有心思搭理你么?
4、線下導流戰術。如果你的O2O對接的是有具體場地的商家,而且還做到了讓他們有利可圖,是完全可能讓商家在他的地盤幫你推廣平臺的,為什么不呢?像我平時肯定是不愿意在店里放美團的展示牌的,因為現金消費的顧客利潤更高,但是一旦王興又剛融資成功給商家做有補貼的優惠活動,我恨不能把美團的大海報,大展示牌全都擺出來,讓每一個顧客都用美團消費。即使沒有場地,我之前的保潔阿姨上了阿姨幫上之后,因為半徑效率的提高忙的不亦樂乎,也會主動的推薦我用阿姨幫去預定保潔。和電商相比,可以從線下向線上倒流是O2O的一大優勢,用心利用好才對。
5、電梯廣告戰術。有關互聯網傳播的一個關鍵要點前面沒有提,就是從教育用戶的角度而言,視頻最好,圖片群次之,文字最差。但是傳播成本正好相反,想做出一段很火的視頻還得是軟廣告,難度就高多了。所以,如果你的公司不差錢可以砸硬廣,我唯一推薦的,就是什么分眾還是合眾的電梯廣告,視頻優先,海報也可以。我們在大城市每天紛紛擾擾的喧囂中,也許只有那個手機沒信號大家面面相覷不知道看哪的地方,能獲得短暫的注意力專注了。從記憶殘留的效果來說,目前傳統媒體中恐怕沒有哪個能電梯廣告相比。
Q10: O2O是否一定要補貼,如何判斷補貼所燒掉的錢到底值不值?
市場上99%的O2O平臺都有補貼,但它們中99%補貼的錢都浪費了,提升了大城市百姓的生活質量已經算是理想的結果,更不幸的是被勤勞勇敢的勞動人民找到了破綻狠狠地刷單。比如我今天中午剛花了10塊錢在百度外賣上點了特價的大閘蟹兩只,你猜它恢復原價79元之后我會怎么辦呢,嘿嘿。如果這69元的補貼不是商家出而是百度出的就更可怕了,根本輪不到消費者享受實惠,補貼的錢馬上會裝進商家兜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