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了解一座城市的風骨,先要了解這座城市的建筑。
它們承載著祖祖輩輩的記憶,什么樣的建筑孕育著什么樣的民風,在相互哺育中滋長。沒了胡同,老北京再也聽不到鴿哨的聲音;沒了弄堂和從窗戶一伸筷子便可以夾到別人家碗里紅燒肉的親密,老上海便沒了“鬧猛”(上海語中的熱鬧之意)……但是城市要生長、舒展筋骨、承載新來的移民、容納新生的文化,那么現代和記憶如何交匯?在這種記憶的交匯中,商業地產又是如何成為城市的名片,成為金字塔尖的人群趨之若鶩的置業所在呢?
2003年,上海新天地北里榮獲國際房地產界大獎——由Urban Land Institute(ULI)頒發的Award for Excellence大獎,成為首度獲此國際殊榮的中國內地項目。新天地的開發不禁讓人想到紐約中央公園。這是美國景觀設計之父奧姆斯特德(Frederick Law Olmsted)的代表作,其意義不僅在于它是全美第一個且最大的公園,還在于誕生了一個全新的學科——景觀設計學,將人與自然和諧的融為一體。有了中央公園,圍繞其上的商業地產的價值便凸現出來。
這幕后的“設計師”便是瑞安集團。從1997年規劃新天地開始,在52 公頃的土地上精雕細刻,慢工出細活。瑞安經過大量的前期投入,度過如此漫長的歲月才得以回報,但回報的結果是給后人留下可茲紀念的城市名片和城市記憶,讓其中的每一個物業產品都能成為金字塔尖的精品。
新天地北里保留大部分石庫門建筑。因為歷史是無價的,設計者在設計中向歷史致敬
讓“廢墟”變成“新天地”
在有新天地之前,上海人的記憶中這是一塊叫做太平橋的地方。19世紀中葉,江浙地區人口大量涌入,逐漸在太平橋地區的法租界定居,形成了石庫門建筑群。狹窄逼仄的弄堂和弄堂里家長里短的生活構成了上海的文化記憶 ,這是一種生活形態。1996 年,太平橋地區52公頃的舊城列入了改造計劃,瑞安集團參與重建規劃,將舊城分成商業、辦公、住宅、景區。1997 年末,瑞安在開發規劃中一反先開發住宅再開發商業設施的做法,毅然決定先做新天地廣場商業項目。
新天地商業廣場分成南里和北里,新天地開發之難在這里人口高度密集,房屋老舊破敗,違章建筑縱橫。由于毗鄰“中共一大會址”,相關建筑需要保護,周邊不能建造高層建筑。新天地作為“收藏一個古董”的概念,需要對石庫門的歷史建筑進行保護性開發,修舊如舊的改造理念被首次引入,但不是簡單的形似,而是要進行更高層次的功能性改造。在對保護歷史建筑、城市發展以及建筑功能多方考慮后,新天地北里保留大部分石庫門建筑,偶有少量現代建筑,南里則以新建筑配合少量石庫門建筑,中間相隔一條步行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