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美國復興法案》的框架下,為扶持在美企業發展并創造更多就業機會,美國市場上的風電開發商可享受2.1美分/千瓦時的生產稅抵免(Production Tax Credit,PTC)或30%的設備投資稅收(Investment Tax Credit,ITC)抵免,但后者要求項目在2012年底以前投入運行。對于無法在短期內盈利的新生企業,稅收抵免無法使其受益,美國財政部還提供了一次性現金返還的政策選項,按項目建成價的30%由聯邦政府提供一次性現金補貼。
上述擔憂事出有因。2010年年底,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就曾向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提交關于對中國新能源政策和措施的調查申請,稱中國政府向國內風機企業提供補貼、優惠貸款等等,導致美國的風機、齒輪及傳動裝置企業的對華產品進口量大幅縮減。
埃克哈特認為,美國目前也針對包括風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提供補貼,但對象主要針對開發商和消費者,而中國風能補貼則直接針對風機制造商。
在目前美國國內失業率高達9.4%的大背景下,能否促進就業是關乎“政治正確”的問題,凡政府官員或國會議員談及成就,均會以具體數字來說明能夠增加多少就業崗位。如果中國風機制造商通過低成本優勢在美國市場獲得大量市場份額,加上享受來自美國的優惠政策,導致美國風機企業將制造基地轉移或萎縮,則中國企業將因危害就業成為美國政治場上的眾矢之的。
不過,即使在兩國政策大環境一時難以變化的情況下,對中國企業來說此題并非無解。羅森維格表示,在競標伊利諾伊項目時,確有談及解決就業問題。目前金風美國已在當地雇傭13個員工,還在考慮擴大規模,風電場項目本身也能增加上百個就業崗位,而且會將塔架制造等部件分包出去。公司正從五家美國公司的報價中進行選擇。在此前明尼蘇達州項目中,金風同樣也將部分設備分包給當地生產商。
除此之外,改變進入市場的模式,也有好處。王海波表示,建風電場的模式對當地就業可能拉動60%,而賣機組則只能拉動20%-30%。
更重要的是,金風科技提出將在美國本土建立制造基地。“建立制造基地確實已在計劃中。我們正在研究何時、在何地建立。”羅森維格說。
這也是最能打消美國本地人士顧慮的根本辦法。據美國可再生能源協會的一位不愿具名人士介紹,主體為遼寧高科的納斯達克上市公司美國第一能源集團在得克薩斯的風電項目,原本因設備均來自中國制造而遭到美國方面反對,后來將部分設備改在美國生產,反而得到了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的支持。
根據遼寧高科的網站,美國鋼鐵工人聯合會總裁杰拉德(Leo Gerard)甚至同意支持、幫助并同美國可再生能源集團和項目發起人合作,以確保其能夠獲得所有相關的批準、津貼、刺激措施、政府貸款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