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一在強手如林、產能過剩的風電行業展開一場雄心勃勃的攻勢,這是一場比拼自主技術與產業鏈整合能力的持久戰。沒錯,三一縱橫工程機械世界的能力無可置疑,但在相對陌生的風機制造產業,它做大的勝算有多大?
北京市昌平區北清路,是三一回龍觀產業園所在地。一個寒冷的冬日上午,兩個中年男人參加早餐會歸來,穿越空曠的工廠,走進各自的辦公室。
這兩個男人,一個叫毛中吾,另一個叫吳佳梁,他們分別是三一電氣有限責任公司董事長和總經理,因大膽的創業精神和宏大的產業構思聞名于三一集團。此時,在距回龍觀產業園三十公里之遙的南口產業園,一個堪稱國內最完整產業鏈的風電設備生產基地即將投產。從2011年2月開始,這條產業園每年可實現1000臺3兆瓦以上風電機組的制造。“未來,我們將兩條腳走路,不僅擁有完全自主研發的世界主流技術路線的雙饋型風機產品,還將發展具有世界領先水平的直驅風機技術。”毛中吾透露。
目前,風電產業投資過剩,行業洗牌山雨欲來,但三一電氣卻并沒有因此而放慢產能擴張的腳步。自2008年6月第一臺風力發電機實現并網發電以來,三一電氣至今已累計安裝了超過300兆瓦的風機。2009年,三一電氣營業收入不到3億元,預計2010年三一電氣的銷售額將超過15億元,全年電氣新增裝機容量,有望在國內風機制造商中躋身前十。
毛中吾和吳佳梁在2004年創辦的三一重裝如今已成為國內最大的煤炭采掘設備生產商,2009年底,它以“三一國際(00631.HK)”之名在香港上市,成為三一集團旗下第二家上市公司。它的上市,廓清了一直困擾著三一集團“資本市場通道過于單一”的質疑。未來,三一集團的目標是成為像通用電氣一樣的全能企業,而專門生產大功率風電機組的三一電氣是三一集團擴張中一枚舉足輕重的棋子。
利用自主研發帶來的后發優勢,跳過3兆瓦到5兆瓦之間的中間產品,直接抵達6兆瓦和10兆瓦超大型風機——這是三一電氣正在啟動的大膽計劃。他們還有一個在業內看來更“狂妄”的計劃——三年后的2013年,三一電氣要實現300億的銷售額,從而進入中國風機制造商的“第一方陣”。
但從2010年下半年起,中國兆瓦級風電機組投標價格已經跌至一線廠商的成本區域,導致數十家中小型風機制造商變得難以為繼。在風電行業利潤日薄、廠商面臨洗牌之際,三一這個雄心勃勃的目標能成為現實嗎?
逆勢擴張
在云南省滬西一片名為李子箐的高原上,白色的風車森林遠在數公里外就清晰可見。
這里是云南中部最大的風力發電場之一,30多座風力發電機全部來自三一電氣,分布在5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矗立于高高的山崗村落之間,規劃的發電能力有100多兆瓦。
在國內資源較好的風電場基本上已被瓜分得差不多的情況下,類似于李子箐這種風資源在部分開發商看來較貧乏的地區,如今也變成了風電資本爭相角逐的“香餑餑”。
“風電是一場比拼技術與整體實力的持久戰,我們進入時間較短,首先應該考慮生存下來,再圖做大。”毛中吾說。2010年8月,三一電氣繞開與華銳、金風、東汽等國內一線風機廠商的廝殺,而選擇在被他們忽略的南方省份低風速地區另辟蹊徑。目前,三一電氣僅在湖南、云南兩省就斬獲了近百萬千瓦的裝機供應合同,該公司開發的2兆瓦超大風輪的機組是針對中國低風速地區開發的產品——通過更大的葉片捕獲更多的風能,從而額外提高了12%的發電效率。“這樣一來,很多以往沒有開發價值的風資源也變成了具備良好回報率的投資項目”。
三一電氣高層明白,要想于2012年在風力渦輪機生產領域達到第一梯隊,就必須轉變傳統風機廠商的業務模式。近期,三一電氣動作頻頻,其戰略意圖除新增裝機容量外,同時維護產業鏈條,積極爭奪風資源,以此來介入風電場的建設和資本運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