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利用三一集團的資源優勢,三一電氣近期在河北近海、新疆和山西等地獲得近1000萬千瓦風資源開發合作權,以此作為基礎,三一正在籌劃建設新疆、山西、湖南等新的風機生產基地。近海風電項目將安裝三一電氣最新下線的3兆瓦海上機型和尚處在研發階段的6兆瓦風機,并將實現他們從風機制造到海上風電快速施工安裝一體化的設想。
在國際市場開拓方面,2010年9月1日下午,三一電氣的5臺2兆瓦雙饋風機首次出口美國Ralls風場。Ralls風場位于美國德州西北部,計劃今年實現裝機5臺,明年年初并網發電。這個合作,將成為有史以來我國出口到美國,同時也是出口到海外單機功率最大的風力發電機組。“這是我們的第一步。我們希望銷售出去,接受市場的檢驗,并積累經驗”。吳佳梁透露。
三一電氣計劃2011年向南非和越南出口風機。按三一的規劃,三一電氣將大規模進入美國市場。三一高層不愿具體給出進入歐洲的時間表,只表示,現在很難預測公司能以多快的速度做到這一步。
在未來3至10年,風能可能是唯一可以與化石能源在發電成本上相抗衡的清潔能源,而中國成為風電大國將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說,伴隨煤炭等化石能源價格的上漲和風力發電的成本繼續降低,在未來幾年當風能發電的成本再適度降低點,便具備了與煤電競爭的條件。
反“輕資產”
2010年下半年,國內多個風電場出現了著火的事故,更嚴重的是,大批量的風機因質量問題而相繼倒塌,引起了業內不小的地震。
風機制造商雖然是風電產業鏈中最大的受益者,但頻頻發生的事故,讓“風馳電掣”發展的中國風機制造業懸在空中,引發一場前所未有的信任危機和產業大討論。
“這兩年,光所謂整機制造商就有七八十家,但絕大部分都沒有自己的核心和關鍵技術,不光是設計方面,還包括關鍵設備的制造技術。”中國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前副校長倪維斗對《能源》雜志說。
在吳佳梁看來,國際風電技術是在氣候溫和、環境優美、電網穩定的歐洲沿海發展起來的。而中國的氣候和環境相差迥異,眾所周知,中國南方高濕度冰災頻繁,而北方的“三北”地區年正負溫差高達近80度、部分季節風沙暴虐,加上電網不穩定、風資源好的地區大多在電網末梢——不考慮這些因素就大規模使用歐洲的“原生態風電技術”,再加上很多風機企業制造流程粗糙、不注重標準化,已經在整個風電產業留下了大面積的事故隱患。
根據這一行業發展現狀認識,三一電氣自創立之始,就確定了全產業鏈的自主研發技術之路。從增速器、發電機、控制系統、葉片到回轉支撐系統,三一均依托自身強大的制造基礎和研發團隊進行攻堅。不可否認,堅持完整的自主研發之路讓三一在一定時期失去了部分市場機會,但卻以此積累了厚實的后發基礎。更重要的是,掌握風機整體與核心零部件的核心技術,并非高不可攀,作為國內最大的民營重工企業,三一集團在各類重型裝備研發與制造上積累的豐富經驗,讓三一電氣受益匪淺。依托這種工業“重基因”,能讓三一電氣從容地進行全產業鏈布局。
全產業鏈的產品線,是對時下在風電制造業流行的近乎泛濫的“輕資產模式”的一種撥亂反正。輕公司或者輕資產的運營,這種模式因“船小好調頭”,而備受資本市場的追捧。不可否認,在中國風電發展初期階段,大部分公司包括現在一些知名的制造商輕裝上陣,采用這種概念性的模式,取得了曇花一現式的成功。
然而,對屬于重型機電制造的風機產品而言,這種模式會給投資商帶來巨大的運營風險。吳佳梁認為:“船小好調頭也可以理解為船小好逃跑,輕資產結構對搞重工業而言是極大的危害,留下的隱患是巨大的。”吳佳梁談到前幾天一個舉步維艱的小型風機企業希望三一電氣收購時頗有感觸,“很多企業急功近利,建一個甚至是租一個空殼子廠房就開始搞風電,但一有風吹草動,立即就跑,如何承擔起20年的責任?”
作為國內風電制造業少見的“技術型”總經理,吳佳梁認為,“在一段時間里設備制造商確實有利可圖。國有企業、地方政府、民營企業等紛紛上馬,依靠買來圖紙,進口若干個關鍵部件,就拼湊起來了。但是,用圖紙照貓畫虎與真正用自己的技術做是兩回事,如同早年電腦的兼容機,曾經風光無限,現在早就找不到了,問題是風機不是電腦,不是一個買回來就差不多準備淘汰的東西,最低20年使用壽命,企業早就找不到了,服務誰來做?大部分甚至完整的技術圖冊都沒有了,服務如何做?”
吳認為,一種急功近利的情緒正籠罩在風電行業之上,缺乏核心技術,動輒分環節外包零部件制造,風機制造商在獲取暫時成功的同時,卻離掌握核心技術越離越遠。而輕資產的泛濫,使得產品質量因外包環節多少存在的疏漏不斷放大,從而也為行業發展埋下了極大的隱患。
從風電行業輕重資產布局模式這個層面上來重新審視三一電氣的全產業鏈,也就更能理解這群重工制造者對待品質和技術的態度。
吳佳梁說,“目前,我國所謂80多家風電設備生產企業,大部分產能處于閑置狀態。形象工程和不切實際的輕資產運營,將會嚴重影響了我國風電產業的健康發展,要想風電行業健康有序的發展,就必須大力開發自主技術,形成自己的設計制造體系”。
打破“技術恐懼癥”
時至今日,在全球產業鏈上,中國風電制造企業進口昂貴的關鍵零部件,支付不斷上漲的專利和許可證費用,依靠低廉的勞力、土地,不斷甚至不計后果地壓縮成本。
出現這樣的悖論,是整個行業對掌握技術的急躁與恐懼的雙重心理。然而,獨樹一幟提出“完整產業鏈”并且對輕資產模式敬而遠之的三一電氣,他們依據的是什么?
吳佳梁告訴《能源》雜志,當國內風機制造商紛紛從國外購買許可證,或以“合作開發”的方式進行風機設計生產的時候,三一電氣首先想到的是從掌握風機制造的核心技術入手,找到開啟這個產業大門的鑰匙。
“從2008年成立,至2009年的兩年,三一電氣幾乎將全部精力都投入到了產品研發上。我們并沒有急于拓展市場。”吳佳梁說。
客觀而言,三一電氣掌握自主技術的過程并不輕松,在2008年到2009年中國風電快速膨脹的一年當中,三一電氣并沒有因為市場的膨脹而去趕潮,盲目擴大裝機量,反而是耐得住寂寞,在扎扎實實在做技術研究,做產業鏈建設。
吳佳梁告訴記者,三一制造出來的風機,所有問題,三一電氣自己全部搞定。據了解,完全用自主技術建設的第一個風電場,其可利用率就超過97%,設備調試實現即插即發電,而同業企業,有四五年甚至十年都做不到這個水平。
在湖南寧鄉三一汽車吊產業基地,記者看到了一個巨大而怪異的以汽車做底盤的吊車,在現場的進行調試的工程技術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三一電氣研發制造的全球首臺專門為快速搶修風機大部件故障的專用吊車,為實現高可維護性這個目標,三一電氣從一開始,就明確定義所有需要動用大型吊裝設備的故障成為風機的顛覆性故障,凡有顛覆性故障的部件必須進行像航空航天產品一樣的可靠性設計與研究,而所有顛覆性故障一旦產生,有兩點必須做到,一是必須從設計上保證可以空中拆解與再裝配,必須有高效率的專用裝備來保證實現快速更換。“我們的目標是將行業現有顛覆性故障的平均修復時間降到五分之一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