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第十二屆中國風電后市場交流合作大會”對話環節,協合運維總經理胥佳指出:
136號文的發布,絕非偶然。它是新能源從“補充電源”邁向“主力電源”征途上必經的市場化洗禮。當固定電價庇護傘收起,收益波動性成為常態,資產價值正前所未有地依賴專業化運營。

當前,電力市場化改革步入快車道,新能源行業面臨陡峭的能力爬坡挑戰:一是沒有現成路徑可供復制,二是新的能力建設時不我待,需快速構建適應市場化環境的運營能力。
這場系統性變革,需要所有行業參與者的集體轉身,更需要解決傳統的運營模式、產業關系與市場化需求之間的結構性矛盾。
“產銷割裂”引發的負收益困局。
“生產計劃”與“電力交易”嚴重脫節已成普遍痛點,風機停機試驗未同步交易部門,次日被迫高價購電履約的案例屢見不鮮。市場化交易將產銷脫節的代價放大,“以前是零收入,現在是負收益。干了不僅白干,反而倒貼錢”,胥佳直言。
破局關鍵在于數智化協同:通過生產計劃與交易日歷的智能聯動,配合自動化交易系統管控電價波動風險。“數智化不是選擇題,是生死狀”,這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由之路,胥佳強調。
標準缺位加劇市場內卷。
對于運營服務項目的標準定義和具體內涵,業內缺乏統一規范。看似都是“高質量的全年檢”“包含小修”“精維護”等常見名詞,不同服務商的執行標準、資源投入、承諾的產出可能天差地別,甚至需求方上下級間的理解都不一致。
服務的供給雙方缺乏一致的話語體系,服務商依據自身經驗解讀標準,業主按預期效果評估服務價值,引發報價體系混亂。亟需協會與行業聯盟牽頭,推動運營服務的標準化。
在專業服務的招投標領域,傳統機制存在明顯適配問題。
某專業技術服務類項目中,服務商為獲取訂單,作出遠超行業常規水平的服務承諾,并以顯著低于合理成本的報價競標。實際交付時,因技術能力不足,服務效果低于承諾標準,導致業主承受遠高于合同罰則的衍生損失。
“這本質上是用采購設備的邏輯采購專業服務”,胥佳表示:“專業服務交易亟需更科學的評價機制,應摒棄最低價優先法則,在影響因子較大的技術服務采購中,引入健全的企業服務能力評估方法?!?/p>
服務作為生產與消費同步發生的無形產品,意味著成交時的承諾需在漫長交付中驗證效果。因此,搭建行業信用體系,改善行業服務交易的可信問題也至關重要。
行業需要構建覆蓋服務全周期的透明化、可反饋的“大眾點評”模式,讓運維質量可衡量、服務價值可追溯,將資產管理服務質量沉淀為可量化的信用資產,胥佳指出。
只有實現“技術有信用,信用可量化,資本才可持續"的良性循環,后服務行業才能健康地支撐中國電力系統的戰略轉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