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投產活動在吉林白城舉行。
吉林省委副書記、省長胡玉亭出席活動并宣布大安項目投產,國家能源局總經濟師魯俊嶺,國家電投集團黨組書記、董事長劉明勝出席活動并致辭,國家電投集團總經理、黨組副書記栗寶卿,國務院國資委、工業和信息化部相關負責同志,吉林省政府秘書長劉偉出席活動,國家電投集團黨組成員、副總經理劉豐主持活動。
魯俊嶺在致辭中代表國家能源局,向大安項目投產表示祝賀。魯俊嶺表示,2025年是“十四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大安項目的順利成功投產具有標志性意義,為我國加快發展氫能及綠色燃料產業,充分發揮區域能源資源優勢,統籌氫能一體化開發應用等提供了吉林模式和央企樣板。
劉明勝感謝國家有關部委,吉林省委、省政府,白城市委、市政府以及社會各界長期以來對國家電投集團大安項目的關心、支持與幫助。
劉明勝表示,國家電投集團將堅定不移扎根吉林、投資吉林、服務吉林,以大安項目投產為新的起點,繼續錨定綠色發展,持續深化央地合作,堅持筑牢民生根基,奮力譜寫新時代東北全面振興新篇章,為強國建設、民族復興偉業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國家部委及東北能監局、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有關負責同志;吉林省有關部門和白城市、大安市負責同志;國網吉林電力、中國石油、中遠海運集團、法電中國、日本伊藤忠商事、荷蘭孚寶、再生綠氫、法國必維、中交資本、長江證券等企業代表;國家電投集團辦公室、戰發部、科數部、戰新產業部,吉電股份有關人員及媒體記者參加活動。
根據報道,國家電投集團大安風光制綠氫合成氨一體化示范項目,首創“綠氨規模、混合制氫規模、直流微網和固態儲氫”等四項“全球之最”,標志著中國在綠色氫基能源領域實現歷史性跨越,為世界能源轉型貢獻“中國動力”。
投產前夕,作為國家電投集團全球唯一綠色氫基能源平臺的吉電股份在與歐洲、日韓等多家企業簽署銷售協議的基礎上,分別與法電中國、中國石油國際事業公司、日本伊藤忠和荷蘭孚寶等多家國內外企業簽署合作協議,首批綠氨于投產之日正式發往下游應用市場,實現綠氨產品向國際市場拓展。
作為國家清潔低碳氫能示范工程和戰略性新興產業百大工程,項目于2023年5月開工,新能源裝機800兆瓦(風電700兆瓦,光伏100兆瓦),年制綠氫3.2萬噸,綠氫制綠氨18萬噸。投產后,每年可減少碳排放約65萬噸,節約標煤約23萬噸,相當于可抵消近50萬戶普通家庭一年生活用電產生的碳排放。
項目創新采用“綠氫消納綠電、綠氨消納綠氫、源網荷儲一體化”的全產業鏈設計思路,已取得1項發明專利和33項實用新型專利,并實現多項重大技術突破,其最顯著的亮點在于創造了四項全球之最——全球最大規模的一次性投產綠色合成氨單體項目,建成一套18萬噸/年合成氨裝置,成功實現從電到氫再到氨的全產業鏈貫通,為新能源發電就地轉化提供了新的路徑;全球最大規模的堿液與PEM混合電解水制氫,36000標方/小時的堿液制氫與9600標方/小時的PEM制氫設備實現了雙技術路線耦合,兼顧規模化與靈活性,構建組合優勢;全球最大規模的直流微電網制氫,攻克直流離網制氫關鍵技術及裝備國產化難題,實現40兆瓦新能源發電直供制氫,探索風光離網制氫新模式;全球最大規模的固態儲氫,建設48000立方米固態儲氫裝置,驗證固態儲氫在可再生能源制氫領域的可行性,助力破解氫氣儲存難題。
不僅如此,項目應用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電-氫-化”全流程柔性控制系統,通過智能化“源荷互動”機制,破解風光發電波動性與合成氨生產穩定性的匹配難題,在一體化調度、集群控制等方面完成工業化實踐,探索出工業生產新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