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技術、中國制造、中國價格、中國供應鏈、中國員工,如今又有了中國CEO。”
11月19日,蘇司蘭能源(天津)有限公司(簡稱蘇司蘭中國)舉行媒體見面會,將于12月1日履職的首席執行官何耀祖如此介紹自己。
何耀祖的介紹很耐人尋味:他介紹的是自己,表明的則是蘇司蘭中國意圖通過進一步本土化來降低產品價格的策略。
不光是蘇司蘭,維斯塔斯、恩德能源等著名外資風機制造商,均在不同場合表達了對低價策略的興趣。采用世界各國先進技術,盡可能采購中國零配件,在中國制造,以降低產品制造成本,正成為外資風機制造商競爭中國市場的普遍選擇。
欲在中國打“江山”
中國的風電市場容量增長較快,每年新增裝機容量在1000萬千瓦以上。中國已成為外資風機制造商欲占領的一塊熱土。 但是,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市場并不容易。在中國風電市場,風機制造業的競爭十分激烈,目前已有80多家整機制造商,其產能遠大于市場需求。另一方面,根據中國可再生資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的調查,在每年新增裝機容量中,金風科技、華銳、東方電氣等國內企業占據其中約70%的份額,外資企業全部加起來才只占三成。
造成這一現象的根本原因,是激烈的市場競爭導致的價格競爭。據了解,中國風電場的風機中標價格最初可以達到1.3萬元/千瓦,而現在報出5000元/千瓦都不一定能中標。國內一家風機制造商負責人說,大家都說競爭中國風機市場困難,因為業內企業越來越多,所以大家只好采用一個方法,那就是壓低價錢。
這是外資企業不得不接受的一項挑戰。在10月中旬舉辦的國際風能大會上,GE能源中國區總經理劉宏、維斯塔斯中國公司總裁唐瑪勒等人皆表示,他們不可能因為價錢不斷降低而放棄。中國市場太大了,企業不可能不動心;而激烈的競爭意味著,如果能在中國打下一片“江山”,就能在全世界立于不敗之地。
對于外資企業而言,一個不利因素是,如果仍按照以往的生產模式運作,它們就很難把成本降下來。德國風機制造商恩德能源中國首席執行官葉凱森表示,受多方面原因影響,中國企業的風機產品成本普遍較低,國外企業則很難把成本降下來。這是他們需要仔細研究的課題。
我國政府已明確提出,能源結構在2020年實現15%非化石能源的目標,至少在未來十幾年,風電還有快速發展的空間。這意味著,對于志在競爭中國市場份額的外資企業,有充足時間進行市場布局和調整,而不用擔心市場發生巨變。
將服務延伸至每一環節
多家外資企業負責人表示,現在最關鍵的問題就是如何使生產成本向國內的主流價格慢慢拉近。為此,外資企業開始梳理生產鏈條,使產品更符合中國市場口味,使生產成本更低。
外資企業已經開始在管理、運營等多個方面轉變思路。從目前的舉動看,至少有兩點嘗試值得關注:供應鏈條的中國化,引入風電整體解決方案。
以往,外資企業的風機零配件多數由國外企業提供。設在中國的工廠相當于一個組裝廠,技術和零件由外面提供,在中國組裝,在中國銷售。
現在,這種方式已經到了改變的時刻。位于浙江杭州的一家齒輪箱制造企業的技術顧問表示,原來國外風機制造企業不信任國內零部件供應商,擔心采用國內產品會導致產品質量降低。但是,隨著國內零部件制造技術不斷完善,這種擔心多余了。而降低風機制造成本的壓力,進一步逼迫外資風電制造商將零配件采購放在國內。
何耀祖表示,采用中國的零部件,的確可以將產品價錢壓下去。因此,他將在不影響質量的前提下,盡量采購中國的配件,最終實現產品的“德國技術、中國價格”。
如果說打造本土供應鏈的目標是“價廉”,那么推行整體解決方案的目標就是“質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