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19日,由三航局承建的廣西防城港海上風電示范項目A場址標段一項目主體工程全部完工,總歷時419天,為實現全容量并網發電目標打下堅實基礎。
該項目是三航局承建的廣西第一個“下海測風、核準、開工、并網”的海上風電示范項目,同時也是國內首個全部采用嵌巖基礎的海上風電項目。
項目位于廣西防城港市南部海域,離岸最近處12公里,最遠處可達25公里,主要施工內容包括1座220千伏海上升壓站基礎施工及上部組塊運輸吊裝,49臺嵌巖三樁導管架基礎安裝及49臺8.5兆瓦風機吊裝。
建設期間,項目團隊始終堅持貫徹“高標準、嚴要求、細落實”的工作理念,沉著應對海況惡劣、地質復雜、施工精度要求高、基巖覆蓋層薄、大直徑葉輪等諸多難點。
團隊多點高效協同,持續精準發力,展現了在北部灣海底及百米高空“穿針引線”的絕活,提前實現主體工程完工的建設目標,考好三航海上風電施工的“新答卷”。
提升“穿針速度”
在水下完成導管架精準對接本就不是易事,加上嵌巖基礎植樁偏差8厘米的高精度要求,如何保證率先植入三根工程樁的精準落點和平均水下15米以上工程樁垂直度的測量精度,成為擺在項目團隊面前的一大挑戰。

項目團隊堅持速度和精度兼得的施工原則,經過多次專題研討,制定了接長送樁器、提前動作模擬、優化植樁工藝、變更吊耳位置等一系列方案,實現嵌巖平均工期由45天縮短為20天,為后續基礎“多點開花”施工厚植沃土。
找準“立足之地”
“要仔細分析機位地質資料,明確點位和進點方向”,這是項目生產副經理沈謝惠在每次進點前都要叮囑的一句話。面對風場部分機位全裸巖的復雜地質,風機安裝支腿船想站穩“腳跟”要慎之又慎。

項目團隊堅持速度和精度兼得的施工原則,經過多次專題研討,制定了接長送樁器、提前動作模擬、優化植樁工藝、變更吊耳位置等一系列方案,實現嵌巖平均工期由45天縮短為20天,為后續基礎“多點開花”施工厚植沃土。
找準“立足之地”
“要仔細分析機位地質資料,明確點位和進點方向”,這是項目生產副經理沈謝惠在每次進點前都要叮囑的一句話。面對風場部分機位全裸巖的復雜地質,風機安裝支腿船想站穩“腳跟”要慎之又慎。
追求“一步到位”
“要有干一臺就驗收一臺的目標,必須要減少重復消缺率”,項目總工劉碧玉在項目創優會上明確質量目標。會后,項目團隊迅速成立QC小組,通過認真分析消缺現狀,確定抓準根源問題為推進思路。

通過制定完善清點物料清單、消缺工藝優化、強化跟蹤監督等舉措,QC小組將最初的一次消缺合格率由79.3%提升為95.5%,《提高大兆瓦風力發電機組一次消缺合格率》QC成果成功申獲省部級一類成果1篇、其他課題二類成果2篇。
項目團隊還申請發明專利1項、實用新型專利1項,為項目高質量建設提供智慧引擎。
項目全容量并網后,可實現年上網電量20.57億千瓦時,滿足200萬個家庭全年基本用電,相當于每年節省標煤消耗62萬噸,減少二氧化碳排放約164萬噸,對加快廣西構建新型能源體系,大力發展向海經濟具有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