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23日,位于靈武市馬家灘鎮的寧夏華電寧東一、二期及擴建風電場“以大代小”增容更新202兆瓦風電項目現場,戈壁灘上一座座風電機組迎風矗立,略帶弧度的風輪葉片在旋轉中轉化著綠色動力。
在今年自然資源部征集全國第四批節地技術和節地模式案例時,該項目以老舊風機“以大代小”增容更新的創新模式成功入選,不僅為寧夏提高土地利用質效和提升土地資源節約利用水平拓寬新思路,也用實際舉措將今年第34個全國土地日“節約集約用地 嚴守耕地紅線”的活動主題落到實處。
“我們根據多方案比較后,決定在原有寧東一期、二期及擴建項目范圍內進行改造。”華電(寧夏)能源有限公司新能源分公司總經理梁增同介紹,企業拆除原項目剩余的68臺1.5兆瓦舊風電機組,再利用原有風機機位、送出線路、升壓站等已審批建設用地,新安裝30臺單機容量為6.7兆瓦的行業主流風電機組,非必要不新批建設用地。同時對廢棄風電機組零件進行處理實現再利用。
據介紹,項目應用新技術前,寧東一期、二期及擴建項目涵蓋檢修道路用地在內的已審批建設用地約639畝。“以大代小”增容更新后,該項目僅使用大約20.83畝的新增建設用地,年發電量就從2億千瓦時增至6.9億千瓦時,提升近3.5倍。“今年項目正式投產后,預計經營期年均繳納附加稅可實現200萬元,年均所得稅實現2000萬元。”梁增同說。
自治區自然資源廳此前印發的《關于做好沙漠戈壁荒漠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用地保障工作的通知》中,提出要簡化風電場“以大代小”用地審批手續,鼓勵風電場在不改變風電場范圍前提下,對部分塔基用地進行調整,改造升級風電場項目。考慮到寧夏華電寧東一、二期及擴建風電場“以大代小”增容更新202兆瓦風電項目是2023年自治區本級重點項目,自治區自然資源廳對其進行優先保障,由靈武市自然資源局明確分管領導和具體負責人跟蹤對接,確保項目及時完成建設用地審批,保障按期順利實施。
“靈武風力資源豐富,但風電場容易造成風電壓覆,所以風電機組布設越多,越會影響周邊土地利用及地下資源開采。”靈武市自然資源局副局長保元介紹,華電“以大代小”增容更新項目的優勢在于無需再重新進行地勘,不用破壞地表,從而保證原始植被不被破壞。
今年以來,全區盤活利用批而未供和閑置土地4.21萬畝,其中批而未供2.18萬畝,閑置土地2.03萬畝。在自治區自然資源廳組織開展的全區23個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全面評價中,開發區土地集約利用13項評價指標里,畝均投資強度、產出強度、稅收、土地開發率等9項指標穩步向好。其中畝均投資強度、產出強度、地均稅收同比分別增長7%、21.9%、26.5%。
全區單位GDP建設用地下降目標完成情況的評估結果振奮人心:“十四五”中期,全區單位GDP建設用地使用面積下降率為8.7%,超額完成7.8%的目標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