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年,全球新增風電裝機容量達38312MW,連續3年實現翻番增長,全球累計風電裝機容量較2008年增長了近1/3。其中,美國和中國的新增裝機容量之和占61.9%,累計裝機容量之和占38.4%,兩國分別位列第一和第二。美國是中國之外增長最迅速、市場總量最大且發展階段更為成熟的風電市場,研究進入美國風電市場的幾大影響因素,對中國風電設備供貨商、行業政策研究者和制訂者,特別是計劃和正在走向國際市場的風電投資企業具有很好的借鑒意義。
一、正確識別最適合投資的目標區域
200日年5月,美國能源部發布了關于到2030年把風電比重提高到20%的計劃,但是美國并沒有及時制定出國家層面上的可再生能源配額標準。目前,美國共有33個州推出了各自的可再生能源配額標準,規定所購買的電量中必須有一定比例的可再生能源電量,但是各州的標準及預期的實現年份有很大差別。
在目標區域的識別方面,UPC基于目前區域內可再生能源電網接入申請容量和2020年區域可再生能源配額,進行了區域內的可再生能源發電量過剩或短缺分析,識別出如圖1和圖2的區域特征。其中,過剩容量區域主要集中在美國的中部,該區域具備較好的電網接入條件、項目建設條件以及較大規模的可開發資源,通常適宜開展大規模的風電場建設,但單位電量收益較低。短缺容量區域主要分布于東北部、西部沿海以及夏威夷群島,該區域通常電網接入條件較差,建設條件較為苛刻,可供開發資源較少,但當地對可再生能源的需求較為旺盛,適于開發小型和高單位電量收益的風電項目。
二、針對風電投資戰略制定匹配的機組采購規劃
美國的風電機組供貨商準入門檻較高,市場份額相對較為集中。2009年市場前3名供貨商(GE, Vestas和西門子)占有了67%的市場份額,其中GE占40%。較為集中的市場份額導致美國的風電設備價格隨投資政策的變化而波動明顯.隨著采購規模的不同,價格也有較大的區別。大型制造廠商的壟斷地位導致用戶的短期議價能力較弱,需要用戶更多地通過合理的政策預判、合適的供貨商范圍選擇、引入競爭、適當采購規模和在合適時機的提前訂購,以獲得更優惠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