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大規模風電并網技術難題之一
7月4日,華北電力大學研發的風電場發電功率預測系統,通過了由河北省科技成果轉化服務中心組織的專家鑒定。這是繼中國電科院推出《風電功率預測系統WPFS Ver1.0》后的又一風力預測系統。
據了解,國家電網公司即將頒布的企業版《風電場接入電網技術規定》、《風電調度管理規定》和報電監會擬頒布的《風電并網調度協議》中,都對風電場的發電功率預測技術參數進行了明確的規定。
風力預測主要用于計算每時每刻風機的發電量,這種計算到底對風電并網有多么重要?舉個例子,當風速在每秒5米至每秒15米之間時,風速每秒變化1米,與一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連接的電網內,風電功率的變化就會達到1000兆瓦,這對于電網來說,就需要好好關注了。
利于電網調度
風電入網的間歇性和波動性給電網調度帶來了極大的困難與挑戰。風電功率預測是解決大規模風電并網問題的重要技術手段之一,通過風電功率預測將有助于電網調度部門及時制定合理的日運行方式并準確地調整調度計劃,從而保證電力系統的可靠、優質、經濟運行。
電網調度中心的工作人員必須時刻關注風機的發電量,一旦發電量超出預測的范圍,他們必須馬上采取行動,進行調整。這種調整包括上行和下行調節。這和開車的原理很像,當你要加速時,你就踩油門;如果覺得開得太快,就踩剎車。據統計,一天內風電波動可達50次,因此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就顯得至關重要。
提高風電場運營效率
此外,風功率預測系統可以提高風電場的發電效率。根據丹麥等國家的實踐經驗,如果風機檢修全部在小風期或無風期完成,風電場每年的發電量將提高2%。
據華北電力大學相關人員介紹,該系統采用對風電場發電功率進行預測,預測結果上傳電網調度機構技術模式。系統已相繼在國電龍源川井風電場和巴音風電場投運,實現了6小時內超短期預測均方根誤差在10%以內。短期預測利用了國內專業氣象預報,當氣象預報準確時該系統的短期功率預測誤差很小,系統主要技術指標達到或超過了國家電網公司頒布的《風電功率預測系統功能規范(試行)》中給出的性能要求。
此次通過鑒定的風電場發電功率預測系統是由華北電力大學科研團隊經過三年時間開發成功的。該技術在承德紅淞風電場和威海某風電場的發電功率預測示范性等項目得到了應用,并作為高級應用集成于上海電氣集團的風電場中央監控系統中。
存在兩點不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