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2022年,在油氣行業迎來“高光時刻”,在當前的高油價時代,深海原油開采和海上新能源開發成為兩條火熱的投資路線,海工裝備制造行業也迎來了重要的窗口機遇期。
2022年,中集集團海工板塊戰略重組,在深耕油氣裝備制造等傳統賽道的同時,更聚焦海洋新能源綜合利用的新賽道。隨著行業格局的變化,中集海工業務也發生了重要轉折,新增訂單與在手訂單金額不斷創出新高。
日前,在誕生出多個海上“大國重器”的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中集集團相關負責人向前來調研參觀的投資者詳細介紹了重點項目進展,并對公司在海洋新能源、智慧漁業以及多個新業務上的相關戰略規劃進行了解讀。
高油價支撐海工市場高熱度
在中集來福士煙臺基地的碼頭,一處處用鋼鐵搭建的裝備模塊密布排列著,如一棟棟小樓,讓來訪者仿佛走進一座“鋼鐵城市”。在這片區域,中集來福士多個年內簽約的大訂單正在如火如荼地建設中。
中集集團董秘吳三強介紹,2022年前三季度,中集來福士新簽下2條FPSO(浮式生產儲油卸油船)船體,6條滾裝船,以及多個清潔能源類產品,訂單量同比提升超50%,在手訂單價值同比增超80%。“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與巴西國油公司簽下的“P-81”、“P-83”號FPSO船體EPC總包訂單。”
當前,受益于傳統油氣FPSO裝備需求提升、新能源相關產業的雙重帶動,海工裝備市場的活躍度大幅提升。
專業數據顯示,2022年以來,國際油價在俄烏沖突影響下站上高位,海上鉆探活動明顯增加,前十月海上鉆井平臺日租金平均漲幅超30%,平臺利用率超過80%。
從當前全球海工裝備市場格局來看,中國、歐洲和美洲成為訂造主力,三大市場占據了海工裝備領域90%以上的市場。其中,美洲巴西國油公司是全球最大FPSO訂購用戶,占據了石油平臺的半壁江山,而歐洲方面開始發力開發海上能源,其訂造的海工裝備中,大部分是海上風電安裝平臺。
“過去,海工行業隨著油價跌宕起伏,有過好日子也經歷過苦日子,尤其是近幾年來的‘臥薪嘗膽’,行業又找到了新的方向,在新能源等新趨勢之下,市場重新變得朝氣蓬勃,并且我們預計會持續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吳三強表示。
2022年,對中集集團海工業務板塊而言是重要的一年,年內業務板塊重整獲得了關鍵性進展,海工業務實力進一步增強。
2022年5月,中集來福士引入煙臺國豐集團戰略入股,邁出了重組轉型的第一步;6月,中集來福士海洋科技集團正式成立;8月,中集集團與前海管理局達成戰略合作,多方共同出資設立了中集海洋科技集團,開啟海洋科技、清潔能源等全方位合作。
當前,隨著行業迎來上行期,加之業務板塊重組之后的效能提升,中集集團海工業務朝著更為明確的方向加速發展。
中集來福士戰略發展中心主任潘細錄介紹,根據規劃,戰略重組后的中集來福士將業務分為傳統賽道和新賽道兩部分,其中傳統賽道包括海洋油氣、特種船舶業務,新賽道包括海洋新能源、海洋漁業,以及海上文旅綜合體等其他海洋業務。
“傳統賽道上,由于油價上漲,國際FPSO建造市場迎來增長期,中集來福士完善了FPSO平臺EPC總包建造的資質,既是對中集海工FPSO能力的認可,又增強了我們對于新獲訂單的信心。”潘細錄還提到,受益于國內新能源汽車出口的大幅增長,滾裝船新建需求旺盛,目前中集來福士訂單已排到2026年。此外,在新賽道上,公司已獲取多個大型海上風電安裝船訂單。
業內人士表示,展望國際油價,未來2-3年油價預計還將維持在相對高位,在這個預期下,海工市場將依然保持較高熱度,FPSO和其他生產項目將保持較高的推進速度。另一方面,海上風電正迎來加速期,著也為海工市場繁榮提供了助力。整體而言,海工市場將迎來較長時間的穩定發展期,國內長期虧損的海工板塊將有望賺取穩定的正向現金流。
海上風電項目“加速跑”
今年9月,由中集來福士自主設計的“3060”系列新一代風電安裝平臺鋪龍骨儀式在煙臺基地順利舉行,這是目前國內自主設計的安裝能力最大的海上風電安裝平臺。依托領先的浮式平臺技術,中集來福士在海上風電裝備領域呈現出“加速跑”狀態。
在中集來福士研發中心的展廳內,一塊擺放在中央位置的大型沙盤,把公司以海上風電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業務展現的一覽無余。“中集來福士自主研發了浮式風機、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船、自安裝升壓站/換流站、海上風電運維母船等新型海上風電主流裝備,并批量建造交付了導管架、升壓站等風電設備,可提供從近海到遠洋的海上風電、光伏的安裝和運維。”潘細錄介紹。
“在目前可開發的海洋新能源中,風電是唯一一個已經大規模產業化的領域,此前歐洲已進行了20多年的探索與實踐,近兩年中國開始發力,并已成為全球第一。”潘細錄談到,中集來福士較早的展開海上風電裝備的研發與制造,尤其是近幾年,公司海上風電裝備訂單占比較高,2021年底累計持有在手訂單價值17.6億美元中,海上風電訂單金額占比超20%。
得益于較早卡位海上風電賽道,中集來福士也成功進入海上風電國際市場。“目前,我們最有優勢的是來自國際上的訂單,當前承接的兩座歐洲客戶的高端海上風電安裝平臺訂單均超過3億美金,這樣的訂單基本上比國內的要貴一倍,主要原因在于海外訂單對裝備規格要求更高,適用于更大兆瓦級別的風機安裝。”
當前,中集來福士在海上風電裝備制造、風場資源開發、運輸安裝、運維服務等領域有著領先優勢。著眼未來,中集集團又瞄準了海上風電運維的藍海市場。
中集來福士在煙臺、龍口、海陽三大基地,正好分別位于山東目前規劃的三大風場附近,依托本地制造優勢、就近運維的便利,提供海上風電裝備制造和風場運維母港服務。
此外,中集來福士依托在山東和廣東的碼頭基地開展海上風電運維服務,與國內外電力開發商合作參與海上風場開發,結合全國領先的深水網箱設計建造和養殖技術,提供“風漁融合”綜合解決方案。
目前,中集集團在海洋新能源領域培育出了一系列創新公司,其中集風新能源正是專注做海上風電運維的專業公司。
“通常風電機組質保期為3-5年,近年來現役海上風電機組逐步出質保期,海上風電的運維需求被大量釋放,尤其是經歷過搶裝潮之后,海上風電運維形勢將非常嚴峻。一方面是海洋環境維護管理難度大,另一方面目前業內缺乏專業運維團隊與經驗,以及缺乏船隊等關鍵裝備管理,第三方運維服務商將成為市場主流。”集風新能源總經理李鵬分析,截至2022年底,我國海上風電運維市場大約為百億元人民幣,到十四五末,在海上風電裝機容量預計至少增長一倍基礎上,屆時我國會產生千萬千瓦的運維需求,市場規模將快速擴大。
從傳統海工賽道拓展到海上新能源,中集來福士正加速向海洋產業鏈的更“深”處走去,著力打通海洋新能源綜合開發的全鏈條。
大海洋 新海工
經略海洋,是我國在發展過程中始終追求的方向之一,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發展海洋經濟,保護海洋生態環境,加快建設海洋強國”。作為海洋戰略中的重要一環,海工產業承擔著重要使命。
從鉆井平臺、生產平臺,到海洋工程船、海上支持船,再到海上風電裝備、海洋漁業裝備等等,多年來,中集集團旗下的海洋工程業務板塊不斷研發和掌握了多款“大國重器”,中集來福士也已發展成為中國海工產業領域龍頭企業之一,是全球海工市場競爭的重要參與者。
“經過了十余年的發展,中集海工已形成一個堅實的海洋開發產業能力平臺,構建了‘大海洋、新海工’的產業布局,具備了跨越式發展的戰略基礎。”潘細錄表示。
近年來,中集集團不斷擴大在海工領域的研究實力。他介紹,中集集團致力將旗下中集海洋工程研究院打造成為海工研發技術“黃埔軍校”,目前,該研究院擁有研發設計人員1000人,在我國擁有最多的已實現產品化的高端海工裝備自主設計。“我們還有擁有國家能源海洋石油鉆井平臺研發中心、山東省海洋工程裝備及材料創新創業共同體,同時,我們的油氣研究院,現擁有60人技術團隊,是國內海工船廠中最強的生產平臺模塊設計團隊,能夠獨立完成完整的FPSO油氣處理工藝設計。此外,中集集團還創立了海洋新動能研究院,其中包括海上風電研發團隊、綠色氫能研發團隊、碳捕捉CCUS研發團隊、浮式光伏研發團隊等。”
潘細錄表示,未來,中集海洋科技集團的業務版圖將擴展到以海洋油氣開發裝備為代表的高端海工裝備制造業,以海上風電、綠色氫能、碳捕捉與封存利用為代表的海洋新能源產業,以海洋漁業裝備和養殖為代表的海洋蛋白產業,以及包括海上數據中心等海洋空間利用產業,構成4+N的新賽道格局,以此帶動區域海洋科技裝備及服務的產業升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