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20世紀90年代初,歐盟就提出了大力發展風電的計劃和目標,發展至今,風電已成歐洲最廉價發電模式。歐洲在海上風電行業涉入較早,開發經驗豐富,具有先進的工程裝備技術和成功的行業發展模式。中歐海上風電開發最大的差異就是海上風電數據的獲得和前期測量設備的步署。歷史數據、歷史安裝運行經驗、氣象水文地理等數據對于投資決策和后評估至關重要,歐洲有豐富的數據獲取和應用經驗。
在海上風電項目前期,通過各種測試設備和大量數據來進行風場的定義。采用歐洲最知名的哥白尼衛星獲得包括風、土壤以及海洋洋流數據在內的大數據。這些大數據結合測量設備,可以很早就獲得未來規劃風場的信息,并且通過度電成本分析判斷什么樣的機型最適合這樣的風電場。
此外,歐洲國家在開發海上風電上非常有耐心和計劃。以丹麥政府為例,20年前就致力于清潔能源風電為基礎的基本國策,至少以五年計劃為周期來規劃風電,政府出面主導投標競價,建立了一整套更細致的系統開發計劃。這些清晰的開發計劃都明確了開發容量、位置和時間。明確的計劃讓整個海上風電生態系統,包手開發商、主機廠、配件廠,以及整個港口區域都可以針對性地去做相應的規劃,然后按照節奏去開發。雖然開發速度沒有那么快,但是效率非常高,沒有浪費。
海上風電到今年年底補貼即將結束,中國海上風電要實現平價,還面臨成本和技術的巨大挑戰。隨著海上風機向大型化發展,未來葉片可能會突破150米,主軸承可能會突破5米,變頻技術將會突破20MW,這些關鍵部件的技術、材料甚至是基礎理論是否可以突破,將直接影響海上風電的成本和進程。
中國海上風電要在理性規劃、有序管理和產業鏈協同創新等方面,學習歐洲同行的有效經驗,穩步推動中國海上風電走向平價。海上風電平價之路,首當其沖要解決好輕量化的挑戰,輕量化是風機降本的關鍵。近幾年,業界在機艙、塔筒、葉片、升壓站等方面的減重探索很多,成本下降很快,但有些還比較粗放,認知邊界還在摸索中。其次,柔性直流技術、尾流技術、控制技術、工程工藝等也要持續創新,走中國特色道路。歐洲對于海上風電的嚴謹態度值得我們學習。特別是當下,應該更多從產業鏈攜手合作發展、技術創新角度,推動產業理性穩步走向平價。眾城卓越一直就致力于風電控制系統的國產化,近十年來在陸上風電項目中已取得斐然的成績,在進入環境更為嚴苛的海上風電后,依然憑借多年的研發積累快速推出適合海上使用的大MW變槳電機。
海上風電機組國產化一方面可以降低成本,另一方面還可以帶來系統效率提升。中國海上風電硬件發展很快,軟實力需要加強。硬件國產化程度越來越高,進展越來越快,主要部件葉片、發電機、齒輪箱、軸承等技術進步快,創新能力強。
海上風電平價是風電界的珠穆朗瑪峰,中國海上風電平價,意味著全世界大部分海域可以開發風電,將會對全球海上風電帶來革命性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