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距離聆聽株洲企業成長的聲音
攜手筑夢在西南
海拔1900 米,國家級貧困縣,回族彝族自治區域。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昆明分公司,就坐落在這里——云南省尋甸縣羊街鎮。
11 月初,記者走進這個“ 圍墻內的世界”,近距離聆聽株洲企業成長的聲音。
航拍昆明工廠
“飛機翅膀”牽起兩地情緣
11 月8 日晚,剛剛抵達,就被羊街鎮回族居民馬華興拉去家里吃“宰牛宴”。擺滿庭院內外的飯桌上,整整4桌“中車”朋友。
馬華興,是昆明工廠的物業管理負責人,卻和工廠里的株洲朋友結下深厚情誼。故事還要從工廠的第一套葉片交付啟運說起。
2016 年6 月30 日,第一套葉片即將啟程交付,此時,工廠外的213 國道正在重修,沿途嚴重坑洼,車輛無法正常行駛。昆明工廠方求助于物業管理方。
以前我們都不認識葉片,管這些大家伙叫‘ 飛機翅膀’。”馬華興到了現場一看,掛車加上葉片,整體長度達到60 米,“這怎么辦,這個車怕是走不了了。
但他還是連夜找來挖土機開道,自己在前親自指揮。一路上,遇丘開路,遇溝填壑,掛車緩慢通行。行至某處,2 臺停放的轎車擋住了去路。當時已是凌晨3 點,又下著雨,馬華興四處打聽找到車主,為掛車騰開空間。
路不好走,每次運送葉片都需要挖土機開道
從晚上11 點出發,5 公里的路走了足足7 個小時。從那時起, 直到213 國道修好前,幾乎每次啟運馬華興都要參加, 次次只能凌晨后才能回家睡覺。
“ 這是我們縣里最干凈的一個廠。”飯桌上,馬華興滿滿的自豪感,“ 我們就是一家人嘛。過段時間我還要再買一批樹栽到廠區里頭,讓廠里的環境更好。”
昆明工廠地處偏僻,距離最近的羊街鎮中心也有5 公里,全體職工的吃、住、娛樂以及工作,幾乎都在廠區四面圍墻內,美麗的故事每天都在上演。
湖南小伙劉超,在這里找到真愛,與回族姑娘賽普蕊喜結連理;回族小伙馬東,在這里成長成材,畢業僅一年就從一線員工提拔為班長……10 多個民族的職工在這里和諧相處,互助互愛,來自株洲的“飛機翅膀”,讓大家團結一心、水乳交融。
困不住的株洲企業
從株洲走出去的企業,膽子大、步子急,只爭朝夕。
從選址、租用廠房、改造車間,再到進模具、試生產,株洲時代新材料科技股份有限公司風電事業部派出先遣“小分隊”,只用了4 個月的時間。
試生產即遭遇立廠后第一大困難——技術問題。尋甸縣羊街鎮海拔高度1900 多米,屬于低氣壓地區,空氣密度比株洲本部小22%,直接導致風電葉片的灌膠工序灌注時間長、容易出現氣泡,影響了葉片結構質量。與此同時,昆明工廠在公司內首次批量使用二次合模工藝進行生產。
葉片灌膠后,工作人員為其蓋上厚棉被保溫。
圖為工作人員在檢查灌膠
這都是在本部生產時從未遇到過的新問題。時代新材昆明工廠工藝部經理路忠林和其他技術人員一起,連續奮戰在生產線上,反復試驗、改進,耗時2 個月,終于將工藝標準和質量穩定下來。
招工難題接踵而至。在當地,初中教育尚未普及,周邊住戶大多受教育水平低,且無職業技能。
邊招聘、邊培訓、邊生產,從株洲總部來的20 名技能師傅,每個人要帶3 至4 名徒弟,超出正常標準2 倍。技能不熟,加上工序銜接問題,生產進度受到影響,為了盡早交貨,一線工人工作時間達到20 個小時以上。
員工流失嚴重。剛培訓出來一批,沒多久就走了,幾乎每周都在招人。
但管理規范的時代新材,從未拖欠過任何一名員工的薪資,每月到手3000 多元的工資按時發放,各項福利待遇也一項不少。這在歸屬于“ 國家級貧困縣”的羊街鎮上,實屬少有。
留下來的員工,開始介紹更多親朋好友前來謀職。鎮上的居民,也對這家“中車”企業刮目相看。
當年底,這家企業的招工難題,引起了尋甸縣委、縣政府的重視,當地在縣電視臺免費幫企業連打了10多天的招工廣告。
2017 年3 月,昆明工廠一次性招進131 名新員工。這些高素質員工的入職,迅速改變了工廠人力告急的窘境,成了今年工廠快速發展的中堅力量。現在,昆明工廠共有員工280 人,其中80%以上都是當地居民。
寂寥的羊街鬧起來了
生產逐步走上正軌,昆明工廠的效益也在提升。2016年,工廠年產值僅700萬元,仍處于虧損狀態,2017年1至9月,工廠年產值已經達到1.6億元,實現扭虧為盈,預計年內產值可達到2億元。
員工工資也在水漲船高。如今,一線員工每月的到手薪資可達到3000至5000元。“僅去年,公司支付的員工薪資就達到2000萬元。”昆明工廠綜合主管兼EHS主管羅衛武說。
聚集的人流和積累的財富,為羊街鎮帶來了生氣。
“以前鎮上街道兩邊的門面大部分都是關閉的。這兩年,至少新增了20家餐館,KTV也增加了7家,裝修檔次嘛,在縣里那都是排得上名次的,原來僅有的那一家,因為裝修過時早被淘汰啦。”羊街鎮鎮長馬余功說。
羊街鎮的經濟支柱,以農業種養殖及林產品加工等為主,時代新材昆明工廠,是僅有的一家現代化工業企業。
“我們都了解過了,這個企業沒污染,經濟帶動能力強,這才允許他來的。”說起昆明工廠,馬余功滔滔不絕,“他們來了以后,解決了不少建檔立卡貧困戶的就業問題,一人就業就可以解決一家人的脫貧問題,現在連鎮上的道路,都從原來的2條,增加到3條了。”
“這里就是我們的家”
剛剛調回株洲本部2個月的程懷萱,此次因采訪任務重回昆明工廠,興奮不已。
羅嗲、鄒姐姐、可愛、一刀、小黑……行走在廠區內,她大聲呼喊著這些熟悉又順口的外號,和外號的所有者們一一擁抱。
別回去了吧,看看,在這里多好。
我沒覺得自己老,一點也沒有要退休的遲暮感。
羅衛武今年57歲,總是和廠里的年輕人打成一片。
羅衛武正在指導員工吊運葉片
他是自告奮勇來云南拓荒的。這個決定下得不易。是時,82歲的岳母因中風第二次入院,已完全喪失語言能力和行動能力,連進食都只能靠鼻飼,岳父身體也不好,需要人照顧,而自己的母親也已87歲高齡。
“我擔心年輕人來受不了苦,也怕他們沒經驗,建新廠困難多,恐怕處理不來,不如自己來。”羅衛武用這個理由說服了愛人。
原本計劃工作一年就回去,但來了,就不想回去了,“建廠遇到很多麻煩事,但是大家一起想辦法,問題解決以后,那感覺很享受。”
有干勁,日子也過得特別快。更讓他感受深刻的是,企業給當地居民帶來的改變。一名入職女工,拿到第一個月的2000多元工資后興奮不已,當即花1000元給父親買了一套西裝,還給了母親幾百元家用。此后無論工作多苦,從未想過離職。
“昆明工廠的本地化,能給他們帶來希望。我要在這里干到退休為止,看護著工廠長大、長強,把這最后一份‘作業’完美交差。”羅衛武下定決心。
“他就是我們的‘定海神針’。”昆明分公司總經理熊澤文點評道。
今年3月才加入昆明戰隊的熊澤文,是團隊靈魂人物。
那時候,工廠各項工作都在磨合中,葉片生產進度很慢,每片耗時將近80個小時。持續地疲勞戰,讓年輕的生產部副經理周苗很受挫:“再堅持3個月,如果還是沒有起色,我就回家去罷。”
把辦公室搬進工廠車間,守在一線查找問題矛盾點,每天晚上7點半到8點半召開“檢討會”,聽取各流程負責人當天的工作總結,討論解決辦法。僅1個月,合模工藝的操作時間就從20個小時降至9個小時。
我不怕他們出問題,怕的是他們不說問題。
熊澤文說
熊澤文在檢查葉片情況
坦誠交流,問題一個個被解決。到今年8月份,葉片生產周期已降至40個小時以內,原本在時代新材風電事業部內部評比中拿不出手的數據,也都噌噌上漲,主要指標甚至連續4個月排名第一。
一度要離開的周苗,也不愿意走了,“出了成績,感覺自己的價值也能得到體現了。”
不同的聲音,在這一方圍墻內漸漸同頻,氣場一致。
離開的時候,程懷萱依依不舍。
圍墻內的生活,生產、生活不分家,圍墻外,除了馬路就是飛揚的黃土,有什么可留戀的?
“我們吃、住、生活在一起,感覺就像家人一樣。這種感情是很不一樣的。我相信,每一個走出去的人,都會想念這里。”望著窗外漸行漸遠的工廠,程懷萱輕輕地說。
株洲日報記者 高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