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12月13日,由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新疆金風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可再生能源大數據應用暨智慧企業建設論壇在北京舉行,共有來自政府機構、國內外風電企業、知名信息技術及互聯網公司的400余名代表出席。與會嘉賓以“跨界、互聯、智慧、變革”為主題,深入探討了可再生能源行業的大數據應用現狀和發展趨勢,尋求數據開放共享策略,探索發揮數據基礎資源作用和創新引擎作用的方法。
日前,中共中央政治局就實施國家大數據戰略進行第二次集體學習。習近平總書記在主持學習時指出,大數據是信息化發展的新階段,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離不開大數據發展和應用。要加快發展數字經濟,推動實體經濟和數字經濟融合發展,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這次集體學習的大背景是,經過30年的指數級進步,IT技術已經融入到各個行業中,大數據、云計算等技術成為我國實現經濟結構轉型升級的核心抓手。近些年,作為戰略性新興產業,可再生能源行業積極響應中央號召,大力推進大數據技術與產業的融合,不僅大大加速自身的降本增效,也推動了相關產業的智慧化建設。
龍源電力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張濱泉在開幕致辭中指出,經過多年的摸索實踐,可再生能源企業已經初步實現了設備自動化和運營信息化,但距離智慧企業還有一定的差距。以龍源電力為例,由于風電開發比較早,如今已在線監測風電機組11000多臺,包含有全世界20多個廠家、80多種機型,要整合不同容量、配置、版本、運行標準的設備將是一個非常難的課題,到目前為止還是基于電力行業傳統的信息化運營模式在管理,在規范數據標準、優化大數據平臺的職能、有序整合平臺與應用的協同、利用大數據分析技術挖掘設備的潛能、以及通過人工智能提高管理效率等方面還有很多工作要做。未來,可再生能源企業還需要大數據與可再生能源領域進一步技術融合、業務融合、數據融合,打通信息壁壘,真正讓可再生能源企業用好大數據,為企業提供更加安全、高效、精準的運營方案,真正實現以大數據驅動企業決策,達到資產全生命周期智慧管理和運作的目的。
在這樣一個萬物互聯、云計算、大數據的智能化時代,傳統企業必須加快數字化轉型,并學會粹取產品中的數據價值,才能“贏在未來”。來自普華永道的專家認為,智慧企業必須具備以下幾個特征:在商業模式上,要實現用戶需求和企業生產的交互;在生產流程上,要做到縱向和橫向的整合;在技術上,要提高企業的數據采集和分析能力。龍源電力、中國計算機用戶協會工業互聯網與大數據分會、亞馬遜等企業的代表進一步指出,建設“智慧企業”,既需要有頂層設計,又要有現場的因地制宜,要形成由各類信息化系統組成的多維一體的智慧管控體系,這是提高可再生能源企業核心競爭力的重要技術保障。目前,很多企業都在這方面進行了積極地探索。比如,龍源電力就建立了集團監控中心,可以實時查看每一臺機組的運行狀態,并對不同機型和區域進行各種對標分析,生成的大量信息則為集團各級領導提供了決策依據。
目前,數字化信息技術正處于加速發展階段,不斷涌現新的應用,已經成為解決可再生能源發展中眾多關鍵問題的方法集。會上,IBM、百度等國際知名信息技術和互聯網公司的專家們分享了各自最佳的實踐方案。IBM此前已經幫客戶規劃了數據采集和存儲,借助樹型的結構,通過采集的眾多關鍵特征對設備進行精細化建模,從而實現設備運行狀態的可視化。
大數據的廣泛應用,在促使機組發電設備越來越智能化,使之可以“感知一切”的同時,也推動運維由故障后轉向預防性,有效提升了項目收益。GE就打造了Predix平臺,通過對機組進行全維度影射,并建立齒輪箱等零部件的模型和相應的規則,風電企業通過相應接口,就可以調動該功能計算原始數據,根據分析結果全面了解機組的性能。對于下一步的發展,金風科技、遠景能源、ABB中國、Sentient Science等企業的代表表示,除了加強創新外,運營商和設備廠商之間加強溝通也將十分重要,通過共享數據,借助數字化手段打通可再生能源開發的各個環節,才能在確保收益的同時,持續提高環境和并網的友好性,最終實現可再生能源的可持續發展。
會上,嘉賓們還暢想了信息化支撐下未來智慧能源的場景。來自遠景能源的嘉賓認為,有了大數據后,普通傳感器可以變成智能傳感器。比如,將普通聲音麥克風裝在塔筒上,與數據分析結合起來,可以分辨出各種葉片聲音所代表的不同運行狀態,進而對故障做出報警。還有與會者認為,大數據幫助我們建立一種思維方式,去解決過去頭腦可以想到、但卻無法落地的難題,從而使企業清晰地知道如何與社會產生連接。未來,沒有一個企業能夠完整地提供端到端所有的方案,因此,行業需要建立共同的生態圈。
隨著信息技術的發展,未來大數據在可再生能源領域的應用值得期待。正如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在開幕致辭上所言,可再生能源是未來能源變革的主力,可再生能源和物聯網的結合將會成為下一個風口,那些真正看懂并相信這一趨勢,順應發展潮流的有識之士會造就能源領域的下一個BA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