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掌握風電機組核心控制系統開始,這家公司一路向前,依次打開了變頻器、變槳、葉片、發電機和齒輪箱的黑匣子。而這,或將引發連鎖反應,加快中國風電走向世界強國的步伐。
10 年前,業內把掌握風電整機的核心控制比作打開制約中國風電發展的黑匣子,那時遠景已經打開了這個黑匣子,但同時也意識到,打開變頻器等關鍵大部件的黑匣子并掌握其核心技術,才是持續推動中國風電發展的根本所在。
到2017 年9 月,遠景已經打開了風電整機所有關鍵大部件的黑匣子,且將最先進的技術用于這些部件的設計和制造中——這無疑會為這家公司在風電行業一路向前增加重量級砝碼,關鍵大部件技術在風電領域的重要作用或將引發連鎖反應,加快中國風電走向世界強國的步伐。
為什么要打開變頻器的黑匣子
遠景早在2009 年10 月就開始自研風電機組變頻器了,即便已經量產實現了規模化應用,也還是刻意在低調行事。事實上,這家公司研發和擴產變頻器的腳步從未停歇。
遠景能源副總經理王曉宇博士回憶說,2010 年,中國市場上的風電機組采用的變頻器大多來自外資品牌,它們掌握了中國風電變頻器市場的話語權,而中國整機廠商也為此付出了較高的成本。但即便如此,變頻器故障率仍是整機廠商揮之不去的痛點。
遠景自研變頻器項目團隊在對國內市場變頻器故障率及故障類型進行深度研究后,得出一個重要結論:變頻器與機組控制系統的協同不暢,不僅會誘發變頻器故障,還會影響機組的發電量。正是受此啟發,站在系統優化的層面上,遠景不僅僅將變頻器定位成一個實現電能變換的獨立子部件,而是更多地考慮如何使其幫助提高系統性能和壽命。
2011 年3 月, 遠景自研的首臺1.5MW標準變頻器樣品在啟東風電場成功并網,后經安徽魯山等風電場的批量化運行業績驗證,遠景自研變頻器正式步入產業化進程。
來自遠景產品質量部門的數據顯示,2014年,遠景自研變頻器導致的停機平均1 年2 次,到了2017 年,自研變頻器導致的停機平均3年才有1 次。遠景智慧電氣卓越中心負責人李磊博士解釋:“對自己的產品做改進能快速閉環,因為深入理解風機和變頻器產品的機理,對系統的精準改善可以實現事半功倍。”
正是得益于從風機整機系統層面對變頻功能組件的深刻理解,遠景的變頻器還擁有自行開發的壽命模型,可以對一系列關鍵子部件的壽命做出預測和實時狀態監測,這些模型輸出的動態邊界能力不僅能夠最大程度地幫助風機在過速過載等危險工況下安全運行和停機,更在機型設計之初即成為整機系統優化設計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遠景在設計變頻器的同時,也自主開發了自動化仿真控制軟件平臺,其全息模型可以定義現場所有可能出現的電壓、電流、功率、頻率以及工況場景,仿真精度和現場運行實況完全吻合。先進的高精度全息仿真模型,為自研變頻器配置先進的控制算法提供了技術支持。”從仿真模型的角度出發,遠景自研變頻器項目團隊王曉鈺博士解釋了自研變頻器高性能背后的技術邏輯。
實際上,遠景的高精度全息仿真系統為變頻器設計注入了優質基因,這就不難理解為什么自研變頻器具有協同機組優化控制系統的能力——變頻器是距離發電機最近的智能單元,作為機組最底層的控制單元,其性能好壞和智能程度直接決定了機組能在何種場景及尺度下進行整機運行控制。
從設計層面看,作為控制單元,變頻器在執行機組指令時的協同配合,不僅能實現電氣傳動鏈的效率優化,也可從整體上保證遠景智能風機控制策略的執行。王曉鈺博士強調,“自研變頻器與風機的集成設計,提高了風機的并網友好性,減少了因涉網特性差導致的風電場棄風損失。”
不止如此,遠景自研變頻器中的機組傳動鏈振蕩抑制算法,還可以更有效地抑制機組傳動鏈在運行過程中出現的低頻振蕩,防止傳動鏈部件疲勞,從而保證傳動鏈部件的使用壽命。在李磊博士看來,通過變頻器的控制算法保護傳動鏈部件全生命周期的安全,也是自研變頻器的價值所在。但他也強調,客戶對服務響應更為敏感,由于自研變頻器不存在技術壁壘,研發人員可直接面對現場,并在3 小時內給出解決方案、24 小時內給出根因分析,不但能快速閉環,還可將一些現場問題輸入產品設計中,最終實現產品性能的優化。
須提及的是,由于遠景自研變頻器與整機系統的協同優化,在遠景機組內,傳統分立的主控柜和變頻柜已合并成一個柜體,但更為重要的在于,從系統設計層面,傳統的主控柜和變頻器的邊界已經模糊了,在軟件系統設計上,也已經成為不可分割的整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