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銳風電,對于大眾來說還是一個非常陌生的企業,而在風電行業,卻有著廣泛的口碑。這家于2005年底成立的風電整機制造企業,見證了從2006年起風電行業的狂飆突進,再到2011-2012年的發展寒潮和之后的復蘇,以及進入“十三五”新時期的全新機遇,共十年的發展歷史。
沐浴在春風里
“十一五”時期,隨著2006年我國《可再生新能源法》的頒布和一系列法規政策的出臺,風電迎來了發展利好,在這一背景下,華銳風電應運而生。在2005年底剛剛成立不久,華銳風電就作為行業最大的黑馬,備受業界矚目。
2006年,華銳風電第一家引進國際先進的兆瓦級技術,開發出可適應全球各種風資源條件和環境條件的1.5MW系列化風電機組,并打造成完善的兆瓦級風電機組國產化配套產業鏈,一改中國沒有兆瓦級風電機組的境況,也打開了華銳風電在陸上風電領域的市場。
2008年,國內首臺自主研發生產的3MW海上風電機組在華銳風電下線,華銳風電3MW風電機組成為亞洲首座海上風電場、我國首個國家海上示范工程——上海東海大橋102MW風電項目的唯一被采用機型。此后,華銳風電分別于2010和2011年自主生產出國內首臺5MW、6MW風電機組,并于2011年國家首輪100萬千瓦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中成功中標60萬千瓦(濱海項目和射陽項目),成就了華銳風電在海上風電領域的先行者地位。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華銳風電不僅在陸上、海上春風得意,在海外市場的發展也勢頭良好。期間,華銳風電順利在土耳其、意大利、瑞典、巴西、南非等國家風電項目中順利中標,至2013年累計出口裝機容量300MW。實現了陸上、海上;國內、國外遍地開花的發展局面。
寒風中的堅守
風的不穩定性是風電領域要面對的永恒問題:風力過大有可能摧毀風機,風力過小無法產生電力,風力的頻繁變動則導致并網難、影響發電效率。除了自然之風的駕馭能力,風電從業者還要學會應對市場風向、政策之風。2011年到2012年底期間,剛剛興起的中國風電行業,在大步發展的同時出現了事故頻發、市場秩序混亂、產能過剩等亂象,因此政府緊急出手,嚴控新增裝機容量,風電行業發展減速。于此同時,全球經濟危機的到來也讓這個初生的行業雪上加霜。
作為風電整機制造領軍者的華銳風電也壓力重重。在陸上風電領域,華銳風電面臨著激烈的價格戰競爭,企業利潤大幅收縮;在海上,國家首輪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因政策、技術等因素的制約,遲遲無法推進,華銳風電花費大量精力建立的海上生產基地因而擱置生產;在全球經濟放緩的國際背景下,華銳風電在國際市場的布局也大幅收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