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經歷了前幾年中國企業在海外大舉投資礦業、石油的熱潮后,新能源發電成為新一輪的熱點投資領域。法興銀行亞太區自然資源和能源項目融資主管Daniel MALLO今日表示,過去兩年,中企在海外新能源發電領域的投資呈加速態勢,尤其是國內幾大電力企業巨頭已經開始參與海外海上風電項目投資,海上風電項目在國內市場也將潛力巨大。
海上風電潛力大
據Daniel MALLO介紹,海上風電技術在歐洲已趨成熟,其主要優勢在于不占用土地資源,不受地形地貌影響,規避了陸上發展空間的限制;海上的風力資源更豐富持續;單機容量更大,單機發電效率是陸上風電的2~3倍;此外,海上發電區通常與陸上電能使用區距離較近,可以減少電力傳輸的損失。
“中國目前的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產出地區主要分布在西北等偏遠地區,而電力使用區主要集中在東部沿海地區,這給電力輸送帶來很大壓力。但中國的海岸線卻在東部地區,這也是電力的集中使用區,因此,海上風電的前景更為廣闊。”Daniel MALLO說。
實際上,中國的海上風電早已起步,相關政府部門甚至還制定過“十二五”期間的海上風電裝機目標,但在“十二五”期間海上風電的實際裝機量還不足目標規劃的五分之一,中國的海上風電發展進程緩慢。
技術不成熟是阻礙海上風電發展的主要原因。法興銀行亞太區能源項目融資部記者事張雷對證券時報記者表示,海上風電發展起源于歐洲,目前德國、比利時、英國等一些歐洲國家投產較多且技術已趨成熟,從2013年開始,國內不少大型國有電力企業就在歐洲和國外主要的海上風電企業合作,通過股權投資、成立合資企業等形式投資國外的海上風電項目,以期掌握國外先進的海上風電技術。
“以前中企在海外進行資源、能源投資,更多的是為了保障國內的使用需求;現在這類投資更多是為了掌握先進技術、通過在投資所在國的項目開發實現穩定的投資收益。”張雷說。
新能源電力投資風險低
除了可以獲取技術,相比礦產、石油類投資,新能源電力項目的風險更小,收益更穩健。Daniel MALLO稱,以前中國企業在海外做了不少礦產、石油等資源性投資,這些領域受大宗商品價格波動影響較大,由于最近幾年大宗商品價格低迷,導致部分投資出現虧損。然而,新能源電力的行業周期時間長、行業波動小,且國外有長期供電協議的保障,使得投資風險相對較小,但這也意味著投資回報的增值空間有限,目前的年化回報率不到10%。
“境外新能源電力項目多受養老基金、保險公司等投資者的喜愛,這些投資者都屬于投資風格穩健型,從側面也可以反映出新能源電力項目的低風險、回報穩健。”Daniel MALLO說。
不過,Daniel MALLO也表示,雖然在當前全球大宗商品低迷的行情下看,中企此前在海外的礦產、石油類投資出現了虧損,但這類項目的周期性較長(20~30年),投資人更看中的是長期的投資回報;其中,對于礦業的發展,其未來的價格走勢也取決于中國經濟的表現,尤其是在房地產投資領域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