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三北”地區限電問題,到南方不限電地區開發風電是大唐集團公司黨組加快風電建設要求、優化區域結構的選擇,而南方地區的低風速和投資回報率卻是一個不等式。如何破局?大唐新能源公司在踐行“價值思維、效益導向”核心理念的實踐中,積極探索低風速區經營風電的“難題”,通過不斷地優化論證,終于找到了叩開答案的“敲門磚”,硬是把這個看似毫無關聯的不等式畫上了等號,有效提高了企業經濟效益。
提及風電資源開發,人們通常都會聯想到北方或者山地等高風速地區,鮮有人會想到在平原低風速區域也能開發風電資源。而位于湖北和安徽兩省交界、地處長江沖淤積平原的大唐新能源公司 (簡稱大唐新能源)龍感湖風電場卻是一個“特例”。
龍感湖風電場,年平均風速為5.21米/秒,平均風速較低,風切變指數大。原擬裝機27臺1.8兆瓦進口風機,總容量48.6兆瓦。項目于2011年8月17日獲得湖北省發展改革委核準,2012年3月9日獲得大唐集團公司開工批復,正式開工建設,歸屬大唐新能源河南公司管理。5年來,項目從開工建設到停工再到復工,大唐新能源始終在為低風速地區破解風電贏利難題而努力。
困局:高回報遭遇“低風速”
3月27日,星期日。龍感湖風電場9號機組吊裝施工現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很多懂風電的人來到這里都懷疑,這地方能做風電嗎?”望著起吊的風機,大唐新能源河南公司總經理黃志軍意味深長地說。
據黃志軍介紹,龍感湖風電場是大唐集團在低風速地區唯一開發的風電項目。
由于地處低風速地區,且開工較早,迫于當時的技術和能力,該項目設備只能采用造價高的進口風機,而工程開工后地方政府承諾的電價又遲遲未能兌現,達不到大唐集團要求的投資回報率,龍感湖風電場進入停滯虧損狀態。截至2015年5月,項目已投資1.86億元,未有收益。而與此鮮明對比的是,其他發電集團調整區域結構的步伐不斷加快,風電項目后來居上,遍地開花。
求解:擱置項目如何止住“出血點”
是放棄還是尋找“起死回生”的靈藥?是擱淺低風速區域的市場開發還是因地制宜解決問題?大唐新能源果斷選擇了后者。他們不僅要止住“出血點”,還要建設成為南方低風速地區具有 “效益導向”的風電項目。
為尋求最佳風機優化方案,大唐新能源從增長葉片增大掃風面積和提高風機輪轂高度獲取更好的風資源中間不斷地找平衡。據大唐新能源工作人員介紹:“針對葉片掃風面積,在有些區域,低空方位并不理想,在提高高度以后,就比較適合。
就很多地方而言,風機從70米至90米,高度越高效果越好,但是也有一些風場風機在70米的高度效果最好。所以我們一直在反復研究、探索,并且進行實地測試,確保數據萬無一失。”“金風科技公司‘GW115—2000KW型風機24臺 (3臺80米鋼塔筒,21臺100米現澆混合式塔架),總裝機容量48兆瓦,優化后風電場有效可利用小時數為2056小時’的技術方案適用于風速低、湍流大、高切變、高輪轂的風電項目。”大唐新能源相關負責人說,“而且該公司獨創 的混凝土塔架技術頻率高、振幅小,技術成熟,運輸不受限,項目造價低,有助于提高年平均風速及發電有效小時數,達到了大唐集團要求項目收益率10%的目標。”為盡快復工,2015年6月,大唐新能源在對技術方案不斷探索的同時,果斷放棄原先成本較高的進口設備,改用金風科技低風速技術和設備。2015年9月,龍感湖風電場復工。2015年12月底,龍感湖風電場3臺機組投產發電,剩余21臺機組預計今年7月投產。
“從已投產機組的運營指標來看,效果遠遠好于預期。”黃志軍表示,“其實,我們一直都沒有閑著,一直在找突破口,尋找解決的辦法。”
破題:以“高度”求發展
突破了低風速區風電發展的瓶頸,無疑為大唐新能源在該區域發展帶來了更大的信心,更重要的是前期項目積累的經驗為未來發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思路改變了,機型更換了,塔筒增高了,技術改進了,低風速的問題就迎刃而解了。”黃志軍認為,“龍感湖項目的經驗正好為我們開拓低風速地區市場提供了借鑒意義,對于不限電、風機裝機容量不大的區域,以及通常意義上大家認為 ‘不能開發風電的地方’開展業務都帶來了很好的啟示作用。”未來,大唐新能源將加大對南方及不限電地區的開發力度和戰略布局,重點是低風速風電項目開發,加強低風速技術研究與應用,提高在這些地區的市場份額。同時,低風速地區通常用電負荷較高,其風電技術的突破對于緩解當地用電負荷、推動清潔能源的使用和推廣都有著積極的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