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國風力發電規模日益壯大,累計并網容量已過億千瓦,風電成為僅次于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力來源,隨著國家不斷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以及加強國際合作,未來幾年風電產業持續向好。
核心提示:近年來,我國風力發電規模日益壯大,累計并網容量已過億千瓦,風電成為僅次于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力來源,隨著國家不斷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以及加強國際合作,未來幾年風電產業持續向好。
近日,省“兩會”召開期間,清遠市政協主席梁志強表示,粵東西北山區風電資源豐富,且正處于提振經濟發展的關鍵時刻,在堅持既要經濟崛起,更要藍天碧水的可持續發展道路上,發展綠色風電產業是推動粵東西北地區尤其是生態功能區地方經濟發展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我國風力發電規模日益壯大,累計并網容量已過億千瓦,風電成為僅次于火電、水電之后的第三大電力來源,隨著國家不斷推進能源消費革命、供給革命、技術革命、體制革命以及加強國際合作,未來幾年風電產業持續向好
對于清遠來說,發展綠色風電產業,大有可為。目前,廣東風電場建設已由沿海地區開始向粵東西北內陸山區發展,如清遠、韶關、河源和云浮等地,面臨重大機遇。更為關切的是,風電產業是環境友好型項目,有利于緩解地區環境壓力,為經濟發展贏得更大的環保空間。
雖然機遇近在眼前,但是清遠發展風電產業仍受到不少制約,當務之急是甩掉這些束縛。其一,省級生態嚴控區政策嚴重限制了風電項目選址,有關文件規定,嚴格控制區內禁止所有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無關的開發活動,嚴控區問題已成為制約廣東省陸上風電項目選址的主要問題。其二,申請林地用地指標難,嚴重阻礙了風電項目建設進度,風電項目建設臨時道路占用一定的林地面積,比如,一個5萬千瓦的風電場項目雖只占用林地面積約200畝,但由于林地指標普遍緊張,無法由市一級解決。
日前,清遠市有關領導表示,對于目前清遠結構調整面臨的問題,結構調整任重道遠,傳統產業占比仍然過高,新的主導產業尚未形成。某種程度上而言,清遠新型主導產業尚未做大做強,而傳統產業又面臨轉型的困境,發展風電產業等綠色產業無疑是另外一種選擇。
針對現有的限制和掣肘,建議清遠市聯合韶關等周邊市向省里申請適當調整有關規劃,尤其是涉及陸上風電項目發展的相關限制作出調整,明確風電項目開發為與環境保護和生態建設有關的開發活動,準予風電項目在水土保持或生態環境關注區域的嚴控區內進行開發建設,為廣東風電發展擴大空間。其次,可以效仿借鑒云南等地“試點風電項目林地使用創新”做法,積極引導地方政府與風電項目間的合作,不僅能有效破解林業部門防火通道建設投資的困難,同時也將解決風電場道路占用林地資源審批的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