昌平區“兩會”昨日閉幕。區長張燕友攜副區長及各委辦局一把手在會后的媒體見面會上集體亮相。張燕友透露,今年昌平將拆除拆違240萬平米,基本全部清除廢品回收市場,通過拆違、控違、產業結構調整,降低外來人口規模。目前,昌平常住人口年均增速已由16.3%回落到3.5%,外來人口實現負增長。
馬池口一帶將限制發展
2015年昌平的PM2.5平均值為71微克每立方米,比2014年下降11%,比全市6%的平均水平幅度大了很多。據昌平區副區長李志杰介紹,2016年昌平將力爭PM2.5年均濃度下降5%左右,完成燃煤鍋爐清潔能源改造500蒸噸,確保到2017年基本消除建成區黑臭水體。
馬池口是北京西北地區的重要風道,也是冷空氣每次進京的必經之路。該地區未來將如何規劃,來保護北京的風道?對此,張燕友透露,十三五規劃中,原本定了“三區一城一基地”,現在改為“三城兩區”,新增加了一個西部綠色發展示范區,主要涉及西北部的山區和半山區鎮,包括了唯一一個平原鎮“馬池口鎮”。“昌平將按照綠色發展示范區要求做好規劃。”張燕友透露,昌平西北部地區將被列為限制發展區域。昌平將繼續保持去年閱兵活動中環境改善成果,進一步加大綠化面積,在未來五年計劃實現六萬畝荒地、山坡地提升綠化質量,同時達到農民增收的效果。
北京的風每10年減小0.15米/秒
在中國氣象局院內的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江瀅等研究員將科研時間區間擴大到50年左右。“從直觀上來說,可能大家都有點感覺:最近幾年,風有點變小了。”而數據顯示,從1961年到2014年,中國年平均近地面風速每10年減小0.12米/秒。近地面指的是大氣邊界層最接近地表面的部分,是人類和生物直接接觸的氣層和大氣污染影響最主要的表現場所。
數據看起來并不驚人,但考慮到中國的年平均風速只有約2至3米/秒,下降幅度還是比較明顯的。“全國各地的科學家統計出來的數據有些許差別,但總體趨勢都很明顯地指向風速減小。”有的科學家計算得出從1969年到2000年,全國年平均風速減小了28%。
為什么北京的市民會直觀感受到風力減小?因為北京地處中國風力資源相對豐富的三北地區(西北、華北、東北),而三北地區的風速減小更明顯,達到每10年減小0.15米/秒。
城市風速明顯比鄉鎮風速小
人類活動對風速的影響,目前爭議比較大。“現在很多影響都在論證中,沒有特別切實的因果關系”,江瀅稱。
風速研究的數據來自中國氣象局2400多個氣象站。科學家們從中選取位于地級市或省會城市、直轄市的174個,且這些氣象臺站在地理上分布相對均勻。又選取了位于鄉村的氣象臺站和個別位于小城鎮的近50年來周邊環境很少變化的測站,共180個。
對比數據發現,城市風速明顯比鄉鎮風速小,城市年平均風速減小的趨勢略比鄉鎮明顯。從總體趨勢上看,城市年平均風速與鄉鎮年平均風速都呈顯著的減小趨勢。“在微觀上,這種影響可正可負。而在宏觀上,還不好說。”
風力發電有影響但不是很大
去過張家口的北京游客,可能都會對那里密布的風力發電機印象深刻,草原與高原交界的天際線上,白色的高大風機隨風旋轉。很多觀點認為,張家口的風機在利用風能的同時,消耗著風能,造成處于下游的北京風速減小。
江瀅曾實地到多個風力發電場走訪,那里第一線的工作人員告訴她,風電場的風速確實感覺在變小。不過,這種風力變化是否會影響到200多公里外的北京城?
有丹麥科學家通過設置9000平方公里范圍的大規模風電場,用數值模擬方法研究大型風電場的局地大氣環境影響效應,結果表明,大型風電場下風向風速減弱的影響經過約30到60公里的距離以后就可以恢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