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群人,他們一直追逐著風,哪里風大,他們就到哪里,就會將風力發電機安裝到哪里;冒著風雪,迎著烈日,付出艱辛和汗水,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送上清潔能源和光明,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追風者”。
有一群人,他們一直追逐著風,哪里風大,他們就到哪里,就會將風力發電機安裝到哪里;冒著風雪,迎著烈日,付出艱辛和汗水,為當地的經濟發展送上清潔能源和光明,他們被人們親切地稱為“追風者”。
龐峰
50歲的龐鋒追風近10年,他跑遍貴州一半以上的縣份,站在高山之巔,觀風、測風、檢驗風速大小,聆聽風的聲音。在風的幫助下,龐鋒領導組織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的“追風者”隊伍,建設了6座風電場,累計發電量5.5億千瓦時,為貴州能源格局注入一股清新潔凈的新力量。
貴州無“風”?錯,風電資源儲量上千萬千瓦
龐鋒的辦公室里有一張很長的老板桌,上面擺設兩臺電腦,一臺畫面顯現著花溪云頂風電場的三維模型圖,另一臺電腦內容實時更新風電場發電量的報表。作為中國電建集團貴陽勘測設計研究院有限公司總法律顧問、總經理助理,他無時無刻不在關注著貴州的風。
惠水龍山風電場
“貴州歷來以惡劣的氣候條件和崎嶇的地形著稱。一度被認為是一個無‘風’的省份。2011年以前,貴州的風電裝機容量還是零,在全國各省區風電產值排名中一直墊底。”
貴陽院曾受省發改委委托,針對貴州風能進行摸底規劃。當年氣象局提供的基礎資料:“貴州風資源差、總量低,開發價值不大”。
普屯壩及格支坡風電場
怎么辦?硬著頭皮上!
通過在貴州韭菜坪、盤縣、龍里等高山建設70米高的測風塔,測試貴州風的“質量”,到底有沒有開發價值。
一年后出爐的測風資料,令龐鋒等人喜出望外,原先探測到的風電開發總規模僅有120萬千瓦,而今發現貴州風電資源儲量達到1000萬千瓦。
2011年,貴州赫章韭菜坪風電場的第一臺風力發電機組裝成功,隨著迎風屹立的葉片轉動,至此,貴州空白的風電史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
織金三塘風電場
“追風”,他跑遍全省一半的縣
截止2015年,為了追風,龐鋒跑遍貴州省一半以上的縣份,穿壞四五雙鞋。
有人勸他不必如此辛苦,測風塔收集的初期數據可以通過建模測算出風電價值。但龐鋒認為,測風塔只能洞曉風的資源、風空密度、平均風速,卻無法探測到現場環境。
“只有資源和建設條件都達標,風電場才有建設的必要。”龐鋒解釋道。
2012年至2015年,貴陽院先后建設的惠水龍塘山風電場一期、二期工程,花溪云頂風電場,普定普屯壩風電場,織金格支坡風電場,織金三塘風電場先后發電運行,至今已產生5.5億的發電量。
花溪云頂風電場
龐鋒表示,貴州省作為能源大省,儲量豐富的煤炭仍然是能源供給的主力軍,這個格局短期內不會有太大改變。然而,站在能源消耗格局的角度,化石能源的枯竭是不可避免的,因而,開發更清潔的可再生能源是今后發展的方向。
“貴州水電能源目前已經開發90%,風能、太陽能是冉冉之星。”龐鋒認為,貴州風能資源潛力大,深度挖掘可作西電東送的補充供給。
未來幾年,貴州風電資源還有500萬千瓦的開發空間,貴陽院根據實力等多方面的情況來判定,可以再建10座風電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