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片項目建成后,將年產160套1.5兆瓦復合材料風力發電機葉片。”顧清波介紹說,首只1.5兆瓦37.5米長的葉片已經下線。此外,集團還于2008年投資設立了江蘇天地風能有限公司,專業從事兆瓦級風力發電機組的研發與生產。“風力發電機規劃第一期年產100臺,第二期年產300臺。”
“經過近兩年努力,從高強高模量特種纖維到經編織物,再到風電復合材料機艙罩、葉片以及整機,九鼎集團已形成了一條具備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產業鏈。”顧清波欣喜難掩。
“此次下線的1.5兆瓦雙饋異步風力發電機組,不同于國內風電企業引進國外技術或購買許可證等的方式,而是由公司自主設計生產,是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機組。”天地風能技術負責人潘愛華告訴記者。目前,其首臺風力發電機已安裝調試結束,將于8月份運往內蒙古赤峰風電場安裝試運行。
打造風電王國
當天,九鼎集團的代表分別與用戶、供貨商等訂了產品購銷協議、零部件采購協議以及合作意向書。其中,內蒙古赤峰匯風新能源公司與該集團簽訂了首臺1.5兆瓦風力發電機組試驗合作及33臺5萬千瓦機組的購銷合同,內蒙古開魯縣人民政府則與其簽署了開魯縣500兆瓦風電場建設項目合作意向書。
此外,九鼎新材與南京工業大學、南京航天航空大學、清華大學共建的“風電葉片技術工程實驗室”也于當天揭牌。共建工程實驗室,“是九鼎集團進軍風電產業的第二個標志性成果,”清華大學航天航空學院工程力學系教授范欽珊表示,而第一個標志則是“今天看到的風力發電整機設備及用自己的玻璃纖維增強復合材料制成的風電機組葉片”。
“我們已經啟動了3兆瓦的風電機組研發,向風機系列化、專業化及更大功率、更穩定性能的方向和目標邁進。”在當日的下線儀式上,顧清波寥寥數語,勾畫了其“風電王國”的藍圖,“九鼎集團計劃從2010年開始,通過三年努力達到300臺套1.5兆瓦風電機組的年產規模,計劃用5~6年時間,在‘十二五’末形成從纖維-織物-葉片-整機完整的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產業鏈,并成為在市場上擁有自己獨特競爭優勢,銷售超百億元的風電制造企業。”
據介紹,對于尚需進口的用于葉片增強基材的高模量纖維,九鼎新材利用其池窯技術的經驗和玻纖表面處理領域的優勢,于2009年初正式啟動了高模量纖維組分的研究工作。目前項目已申報了國家專利,年底前將完成中試工作,并盡快形成生產能力,為風機葉片提供優質的增強基材。
潘愛華向記者透露,集團正在打造的風電裝備園區,規劃年產200臺左右的風機,“同時我們正打算在內蒙古通遼地區投資建設風機主機生產裝配廠,規劃是年產250臺風機。”
九鼎有三大優勢
但對于產能顯然已經過剩的風電設備制造行業來說,首臺風機剛剛下線的九鼎集團是否已經晚了?在激烈競爭的風電市場中,它能否獲取一席立足之地?九鼎又是否會將價格作為一把撬開風機市場的利器?
對于種種疑問,在接受記者專訪時,顧清波表示,風電產業有著很好的發展前景,隨著風能技術的成熟,產業政策的扶持,“一窩蜂上在所難免”,但在“如雨后春筍般”的企業中,“我們有三大優勢”:
“首先,高模量纖維其他人沒有,需要進口,而我們的項目達到先進水平,還申請了專利;其次,我們的葉片有專用材料,設計技術來源于歐洲,還與南航等組建了實驗室,可不斷對葉型、結構、成型工藝等進行優化;此外,主機自主研發,有更多先進和更合理之處,期間打造的工程技術團隊,不但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掌握了風電發電機組設計流程等技術,有能力進行下一代風機的設計及優化。”
“技術上的領先必然帶來質量和成本的優勢,而這又是市場競爭中最重要的。”顧清波表示,“但我們不會亂打價格戰,企業必須要有合理的投資回報。”
對此,潘愛華也坦承,按目前狀況,當前國內風電制造企業確實是產能過剩,未來三、五年期間肯定進入洗牌過程。“據說國內從事風電制造的企業有70多家,但真正有風電并網的又有幾家?風機的使用壽命是20年,這幾年的業績并不能代表走在前面的公司真正能成功,國外的經驗也告訴我們,沒有真正自主知識產權的風電企業有幾個能生存呢?”他一再反問。
“我們有自己的控制算法、控制模型及控制策略,這是風電技術的核心。目前我們不求量大,但求質優價優服務優,研發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個性化風機。”潘愛華表示。(記者 李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