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材葉片,進軍世界前三甲中國建材雜志年第7期凈利潤目標完成率353%,同比增長187%;銷量2741套,目標完成率138%,同比增長52%;產能利用率88%,超出業內平均值18%,同比增長76%;市場占有率達到20%……這些正是中材科技風電葉片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材葉片)2014年取得的驕人業績。
在進入風電葉片行業的第8個年頭,中材葉片已經形成了1.0MW~7.0MW的6個產品系列、21個產品族、50個產品型號的產業制造能力,目前中材葉片制造的國內最長、世界第三長的77.7米風電葉片也已下線,標志著中國在大型風電葉片制造技術方面取得新突破,也將把海上風電資源開發和利用推向一個新階段。
羅馬不是一天建成的,成績的背后必然有不同尋常的努力和眼光。作為業內標桿企業的領導者,中材葉片董事長趙俊山、總經理黃再滿用“多快好省”來表述未來的展望和目標。實際上這個目標正在達成。加強設計與研發、保持市場與質量、優化結構與布局、管控人員與成本,中材葉片苦練內功,無論是對市場、客戶還是管理,中材葉片的團隊始終懷有敬畏之心,從不懈怠,完成了從0到22%、連續7年國內市場占有率保持增長、連續4年國內市場占有率第一的三級跳。
布局,搶占更多份額
“永遠不抱怨市場個性化。”
我國風電場建設始于20世紀80年代,經歷了10余年的平臺期,從2003年起,風電場建設進入規模化及國產化階段,裝機容量增長迅速。特別是2006年開始,連續4年裝機容量翻番,形成了爆發式的增長。2007年風電葉片售價160~170萬元一套卻依然供不應求。中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正是在這個時候“搭車入場”,開始研究風力發電技術,并通過增資方式建設了中材科技風電葉片股份有限公司。
市場是繁榮的,但是企業也是眾多的,中材葉片是當年風電葉片制造行業的小老弟,排名老幺,要想在眾多資深企業中分一杯羹實數不易。“球賽”已經開場,怎么把“球”搶到自己腳下、掌握主動呢?黃再滿有自己的思路。
當年市場主流是30多米長的風電葉片,中材葉片管理層當機立斷決定實施差異化市場戰略,憑借中材科技復合材料技術研發的優秀基礎直接研發制造了40.25米的產品,新產品一面世就供不應求,并在當年立刻成為引領市場的產品,同行業企業也競相效仿。2008年中材葉片成功將金風科技和華銳風電收入到戰略客戶名單中,并逐步開拓東北、西北、華北“三北”優質風速區作為主戰場增資擴產。2008年至2010年分別建設了八達嶺、酒泉和白城風電葉片基地,總產能達到1800套。
2010年,中材葉片的差異化戰略效應凸顯,從2007年初入市場的默默無聞到2010年底的市場占有率前三,只用了3年就實現了大飛躍。當被問起當初如何敢于逆勢而動、做不同的產品時,趙俊山說:“中材葉片有一個信條,直至如今也在這么執行,就是‘永遠不要抱怨市場個性化,永遠不要指望市場標準化’。市場不可能為了某一個企業一成不變,因此一定要具有前瞻性。能夠走在市場前面,才能贏得主動。”
“用工業化的成本制造個性化的產品”,這個信條一直支撐著中材葉片的市場理論,關注市場跑贏市場的理論一直貫穿中材葉片的整個發展道路。2010年中材葉片又借勢自主研發了42.2米的風電葉片。這成為繼40.25米之后的第二個明星產品,是目前市場上該系列一枝獨秀的尺寸,到目前為止依然供不應求,占總銷量的22%。截至2014年底,2個明星產品已經銷售6200套。
“中材葉片的市場戰略之一可以簡單概括為‘先有市場后建工廠’,”黃再滿說,“我們的思路就是先把市場開拓出去,成熟以后再建工廠,國內國際均是如此。”這種穩健的做法顯然更順應市場規律,2010~2014年,中材葉片又在云南大理、江蘇阜寧、內蒙古錫林浩特、江西萍鄉分別設立了工廠,截至2014年底,共有8個產業基地,總產能達到3900套,累計裝機達到1568萬千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