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積極有序發展新能源發電
風電、太陽能發電發展要堅持分散與集中、大中小相結合;加快提高技術和裝備水平,力爭到2020年我國風電產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2020年我國太陽能發電產業達到世界先進水平,2030年力爭處于世界領先水平;加快大型基地外送通道建設;合理布局建設調峰調頻電源,研究應用儲能技術。全國新能源發電裝機規劃2020年達到2.8億千瓦,2030年達到6.7億千瓦,2050年達到13.3億千瓦。
新能源發電要著力解決缺乏清晰戰略目標及發展路徑、缺乏統籌規劃、缺乏項目統籌核準機制和法律法規政策有待完善、基礎工作有待加強、設備性能和建設運行水平有待提高“三缺乏三有待”問題,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法》,進一步完善相關機制。一是明確國家能源等主管部門、發電企業、電網企業、設備制造企業和行業協會責任,轉變發展方式。從單純追求“裝機增長速度”向追求“質量與速度并重”轉變,從單純追求“集中大規模開發”向“分散與集中、大中小相結合”方向轉變。發展目標要與國家財政補貼能力、全社會電價承受能力和電力系統消納能力等相平衡。二是加強新能源發電科學統一規劃,實現中央與地方的新能源發電規劃、新能源發電規劃與消納市場、新能源發電規劃與電網規劃以及新能源發電規劃與其他電源規劃相協調。三是強化規劃執行剛性,簡化項目核準程序。2017年前全面推行新能源發電規劃內項目公開招標制,通過市場機制選擇投資主體。建立新能源發電項目和配套電網、調峰調頻項目同步審批的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項目審批與電價補貼資金掛鉤制度。四是健全和完善相關法律法規和政策體系。2015年前制定實施新能源發電輔助服務補償和考核管理辦法,制定合理的新能源發電送出工程電價政策,出臺科學可行的調峰電源電價政策。2015年前出臺簡便易行的分布式電源并網管理辦法。五是加強產業發展的基礎工作。確保2017年前摸清家底,加強新能源發電的運行管理,健全和完善相關的標準體系,明確統計標準、加大統計力度。六是加快推進新能源發電產業技術升級。七是高度重視生態環保問題。
(3)安全高效發展核電
核電發展要高度重視核電安全,強化核安全文化理念;堅持以“我”為主,明晰技術發展路線;統一技術標準體系,加快實現核電設備制造國產化;理順核電發展體制,加快推進市場化、專業化進程;建立立足國內、面向國際的核燃料循環體系。核電裝機規劃2020年達到5800萬千瓦左右,2030年達到2.0億千瓦,2050年4.0億千瓦。
安全高效發展核電需要解決好以下問題:一是加強核電安全的宣傳教育,消除社會核安全恐懼心理,提高社會公眾的安全意識和對核電發展的認同度。二是理順政府管理體制,明晰核電發展戰略,統籌做好核電發展規劃。三是加快修訂出臺《核電管理條例》,加快制定《原子能法》和《核安全法》,健全核安全政策、法規與制度體系。四是統一技術路線,加快形成與國際接軌的統一技術標準體系。五是健全國內核電工業體系,加快提高市場化、專業化程度。六是加快提升自主研發能力,提高自主化、本地化程度,提高成套設備設計制造能力。七是加快核電專業人員培養。
(4)優化發展煤電
我國電源結構以煤電為主的格局長期不會改變,必須堅持優化發展煤電,高度重視煤炭綠色發電,推行煤電一體化開發,加快建設大型煤電基地;嚴格控制東部地區新建純凝燃煤機組;鼓勵發展熱電聯產;大力推行潔凈煤發電技術,加快現有機組節能減排改造,因地制宜改造、關停淘汰煤耗高、污染重的小火電。全國煤電裝機規劃2020年達到11億千瓦,新增中煤電基地占55%;2030年達到13.5億千瓦,新增裝機主要在煤電基地;2050年下降到12億千瓦。
煤電開發要優化煤電布局,在高度重視水資源制約及生態環境保護基礎上,主要布局開發煤電基地。同時,要加強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提高電煤比重。中國大量的煤炭被直接燃燒利用或者利用在控制水平低的行業,是造成燃煤常規污染物對環境影響和致霾的重要原因。例如,根據2013年環境統計年報,2013年獨立火電廠二氧化硫脫除率為80.3%、非金屬礦物制品業平均二氧化硫脫除率是14.8%、鋼鐵冶煉企業是27.6%,從效率上的差距可以看出,其他行業燒同重量的煤炭排放的二氧化硫至少是電力的3.6倍,甚至是5倍以上。
發達國家的經驗就是將散燒煤進行集中燃燒,絕大部分用于電力來解決煤炭污染問題。如果中國能夠達到世界平均水平(78%左右),煤炭的污染問題就能完全有效解決。因此,加強煤炭高效清潔利用,提高電煤比重,是解決煤炭污染的關鍵。
(5)高效發展天然氣發電
天然氣是清潔的化石能源,未來主要依靠進口增加供應,天然氣發電成本遠高于水電、核電和燃煤發電。高效發展天然氣發電,要優先發展天然氣分布式能源系統,因地制宜發展大型單循環燃氣發電,適度發展大型聯合循環燃氣發電。全國天然氣發電裝機規劃2020年1.0億千瓦,其中分布式4000萬千瓦;2030年裝機2.0億千瓦,其中分布式1.2億千瓦;2050年裝機3.0億千瓦,其中分布式2.0億千瓦。
天然氣發電要研究制定全國統一的天然氣發電價格補貼政策,加快制定天然氣分布式發電管理辦法和技術標準,充分發揮天然氣發電的調峰優勢,以解決天然氣對外依存度不斷提高、發電成本高和分布式發電發展滯后等問題。
(6)推進更大范圍內電力資源優化配置
我國未來電力需求分布呈西移北擴趨勢,但負荷中心仍將集中在中東部地區。綜合考慮我國電力負荷及電源布局,未來我國將形成大規模的西部、北部電源基地向中東部負荷中心送電的電力流格局。其中,西南水電、西部和北部煤電及風電通過跨區電網送入華北、華中、華東及南方電網負荷中心地區;周邊發電資源豐富的俄羅斯、蒙古、中亞、東南亞等國家和地區就近向我國負荷中心地區送電。
預計2020年,我國跨區、跨國電網輸送容量將占全國電力總負荷的25%~30%。2030年前后跨區、跨國電網輸送容量占全國電力總負荷的30%以上。2030~2050年期間,全國跨區電力流規模仍有進一步增大的潛力。
(7)加快建設堅強智能電網
立足自主創新,推廣應用特高壓等先進成熟輸電技術,加快建設堅強跨區、跨國骨干網架,促進大型能源基地集約化開發和高效利用,實現更大范圍資源優化配置。2020年前后,建成福建與臺灣電網聯網工程,實現臺灣與祖國大陸聯網。跨區電網結構增強,特高壓交直流并舉,相輔相成,滿足大煤電、大水電、大核電和大可再生能源基地送出和大受端電網可靠運行需要。配電網結構增強,供電能力和供電可靠性得到大幅度提高。智能電網將為大型能源基地的集約化開發與能源外送,分布式電源、智能家電、電動汽車的廣泛應用,以及為智能樓宇、智能社區、智能城市建設提供安全可靠的保障。各電壓等級電網功能定位更加明確,結構堅強、發展協調,智能化關鍵技術和設備得到廣泛應用,電力系統各環節基本實現智能化,各項技術經濟指標和裝備質量全面達到或領先于國際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