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夜之間,柴靜攜紀錄片《穹頂之下》強勢復出,從情感切入到數據分析,從權威說法到調研對比,征服了所有“厚德載霧,自強不吸”的中國人,其中也包括新上任的環保部部長陳吉寧。
這邊廂,微博微信等自媒體的刷屏狂歡,更宣布一個全新媒體傳播時代的到來。霧霾是什么東西,霧霾來自哪里,講得深入淺出很通透,但問題來了,片中對我們老百姓該做點什么的建議,筆者以為完全是舍本逐末、治標不治本,因為遺漏了一個根本性的問題,那就是清潔能源的應用。
該紀錄片中強調要改革能源管理體制,提高環保部門的執法權力,老百姓應該使用清潔煤炭,有效過濾油氣燃燒的排放,這些固然都是減少霧霾的方式,而且是倫敦、洛杉磯等國外驗證過的有效方法,但這顯然不能解決根本問題,霧霾可能少了,但還是霧霾的源頭還在,并不能根本上消滅它。
片中提到日本國的人口、汽車密度很大但并沒有中國式的霧霾,其實日本除了嚴格的排放法規外,還另有原因。日本大力發展新能源應用,并通過高額補貼,鼓勵工商業建筑和家庭屋頂安裝太陽能光伏發電站。
在新能源領域,水電對生態的破壞日益凸顯、風電質量不高且資源有限、核電也隱藏著一定的安全風險,太陽能無疑是安全又環保的能源取用方向。
太陽能是地球是所有化石和生物能量的來源,而且對于人類來說基本上是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太陽能熱水已經在中國大部分地區普及,但太陽能發電在國內的應用卻非常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