談及當初到美國進行投資的出發點,顧心逸直言:“當然是有錢可賺,對我們中小企業主來說,每一分花出去的錢都是自己的,所有的風險也都是自己承擔的,如果無利可圖就不會投資。而現在在美國經營的利潤要比在國內高得太多。”
目前,顧心逸已經在美國賓夕法尼亞州擁有了兩個自己的倉庫。“之前一筆100萬美元的投資,其中當地政府提供50%的貸款,銀行提供40%貸款,剩下10%的投資額才是我們自己出。最近投資的500萬美元的項目,當地政府同樣提供50%的貸款,銀行提供45%貸款。沒有抵押、沒有擔保提供給當地政府和銀行,有的只有我們的業績和信譽。在國內我們根本就不可能從銀行借到一分錢。”顧心逸笑道,“而且當前美國的融資成本很低,我們每個月只要償付一兩萬美元的貸款就可以了,這對我們的經營來說基本沒有壓力。”
當然,當地政府愿意讓你投資甚至支持你的投資,自然是有條件的。而無非就是提供就業崗位和增加稅收來源。顧心逸指出:“我們公司雇傭了近30個美國當地人,而只要每個月準時向員工發放工資,就建立起企業的信用,成為日后當地政府和銀行提供融資的依據。”
“就納稅來說,我們在美國的稅負壓力也比國內要輕。一方面,各種稅的透明度很高,很少存在重復計稅的情況。另一方面,最主要的企業營業稅,是在扣除員工工資之后再進行計算,而國內則是按照未扣除員工工資的營業額來計稅。”顧心逸表示。
不過,顧心逸也指出,赴海外投資最初的準備工作是相當復雜且艱辛的,一定要有充足的準備,“畢竟海外的投資環境與國內游很大的差別,法律、文化、環境保護等涉及方方面面,必要的時候一定要尋求專業機構的協助。”
“許多境內企業有強烈的‘走出去’愿望,但對當地的投融資情況、風俗文化、法律稅務制度等都還缺乏深入的了解,需要有專業、多元化的服務機制幫助這些企業解決‘走出去’過程中所遇到的實際問題。”李震表示,“匯豐自2010年起相繼在全球各個中國企業走出去的主要目標市場設立了‘中國企業海外服務部’,近年來中國企業對這一服務的需求急速增長。”
利潤的驅使以及成熟的市場環境吸引著越來越多的中國民營企業赴海外發展。2014年民營企業海外投資呈爆發式增長。據普華永道發布的數據顯示,2014年上半年,中國內地民營企業海外并購金額較2013年下半年暴增218.6%。而根據商務部的數據顯示,2014年中國企業對外投資中有四成是民營企業的投資。
相較而言,民營企業在海外投資中似乎比國企更具有優勢。美國波士頓咨詢公司大中華區董事總經理廖天舒認為,與國有企業海外并購主要集中在資源領域不同,中國私營企業海外投資更為多元化,更關注獲取技術、品牌和打開當地市場。這使得私營企業的“國際化”發展速度更快。此外,海外對民營資本接受度較國企更高。在發達國家,民企受到的制度和政治的懷疑阻力可能會少很多。
顧心逸就其自身多年在海外投資、經營的經驗坦言:“中國的國有企業在海外投資是應該盡量少的去承載外交任務甚至政治目的,這其實無形中為國企海外投資增加了很大的風險。作為企業,經濟目的才是首要的。”
“任何帶有政治目的或國家戰略意圖的投資,其實完全可以通過政府行為來完成。可以通過國家主權基金投資的方式,或者通過國家貸款的方式等。在中國改革開放之初,世界銀行[微博]以及日本的國家主權財富基金就通過貸款的方面對中國進行投資,這些貸款的利率很低,但關鍵在于貸款的附加條件。其中往往都會包括一條,貸款所用的項目中有百分之多少的原料或產品必須購自日本企業。”顧心逸表示,“中國可以多學習發達國家在這方面的做法。”
學會避開投資陷阱
風險規避已經成為中國企業海外投資的第一要務。而如何規避風險也是企業決不可缺少的學習課程
“任何投資行為,投資者永遠要記住的一點是,高收益必然伴隨高風險。”譚雅玲指出,“企業投資不要只盯著收益一方面,要盡可能地對可能存在的風險做全面的認知,切忌盲目投資。”
王文利說,中國企業海外投資主要是在文化、政治、法律等方面存在矛盾和沖突。他把這些問題看成是“陷阱”。第一個陷阱是核心技術。王文利認為,中國到海外投資的企業,拿不到人家的核心技術。其二是資產陷阱。他認為,并購企業債務價值如何評估,這是個大問題。通常,一下子很難看清楚該企業的價值和經濟狀態。第三是勞動陷阱,工會問題很復雜。王文利說,“中國工會,其行政手段,服務職能和國外‘完全不同’。”中國到海外的投資,要能應對外國的工會問題。第四是反壟斷和國家經濟安全,比如華為和三一重工(7.80, -0.05, -0.64%)在美國投資遇到的問題。第五則是稅收、環保、公關。比如排放問題,中國的環保標準和外國的不同。
在顧心逸看來,在海外投資一定要搞明白當地的法律法規以及行業規則,而更重要的則是,切實遵守。“不少中國企業在美國投資會被調查、被罰款甚至遭到同業排擠,是因為自身的確存在一些問題,游走在法律邊緣。有些企業習慣了在國內經營時‘打擦邊球’的做法,到海外也同樣行事,自然容易被別人抓住把柄”。
而對于無法規避的風險,例如希臘政府“翻臉”這樣的風險,中國企業就要拿起法律武器切實保護并爭取自己的利益。日前,中鐵建發布公告指出,關于被墨西哥政府叫停的高鐵項目的索賠問題,該公司仍在與墨方交涉。
2014年7月16日,美國哥倫比亞特區聯邦巡回上訴法院認為奧巴馬政府在以威脅國家安全為由禁止中資公司在美投資的風電場項目時,侵犯了其合法權益,剝奪了法律賦予其的正當程序權利。這份判決意味著,歷經近3年的博弈,三一重工[微博]成為首個勝訴白宮的中資企業。
三一重工[微博]高級副總裁賀東東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曾這樣表示,中國企業出去一定要尊重當地的法律體系,這一點非常重要。當然,一旦你的利益受到損害,也要大膽地拿起法律的武器,哪怕他是總統都要敢去告,大膽的利用法律武器,使中國企業能夠真正成長起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