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華油天然氣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陜西華油天然氣”)總經濟師,其所在的公司資產總額已達到20 億元,并已形成了LNG(即液化天然氣) 工廠、LNG 加氣站、CNG(即壓縮天然氣)母站、CNG 加氣站生產經營的產業鏈。然而即便資產規模如此雄厚,戴濤回顧起剛剛過去的一年卻絲毫沒有笑意。2014 年,該公司生產經營遭遇滑鐵盧,LNG 工廠出現了較大虧損,LNG加氣站銷售同樣出現虧損。
陜西省LNG 產業協會秘書長馬延明在接受《機電商報》記者采訪時表示陜西華油天然氣絕非個案。
公開資料顯示,中國LNG 工廠產能及供應量集中在西北地區,其中陜西、內蒙古、新疆三地提供53%,陜西省因離氣源地較近而成為最大國產LNG 的供應基地,約占到全國LNG 產量的23%。據馬延明介紹,2013 年陜西地區LNG 工廠的平均毛利為629 元/ 噸,2014 年前5個月平均毛利僅為30 元/ 噸,大幅下降95%。從工廠的情況來看,微薄的毛利無法填補企業的運營成本,實際已陷入虧損境地。也不過一年的時間,毛利潤下降如此之多,LNG 的生存狀況引來記者的關注,這個清潔能源緣何在國內陷入如此尷尬的境地?
氣源價高LNG 發展深陷尷尬
當前階段,判斷某個能源產業發展主要有三個因素:清潔性、價格以及規模。如兩者的判定更依賴能源自身的條件,但是“規模”在LNG 的發展中顯然受到了人為因素的過分干擾,戴濤對此憤憤不平。
2011 年陜西華油天然氣曾做過發展規劃,按照當時的規劃5 年內要建設50 座加氣站,以形成規模化經營。“但項目審批環節過多,各地政府特別是縣級政府,由于管理權限、程序、職能各不相同,沒有統一的辦理程序。因此,在辦理站區各項手續時十分困難。一個站區辦理完全部手續至少需要3 年時間,在理手續期間,面臨政府各相關單位的各種處罰,給企業經營帶來困難。”戴濤講道。
未能達到規模化經營,因而效益受到較大影響,截至目前,陜西華油天然氣LNG 加氣站的數量也不過只有21 座,與當初規劃的50 座相差甚遠。
陜西省燃氣設計院院長郭宗華坦承上述因素的確限制了LNG 的發展,但最根本的原因是氣源價高導致“下游不暢”,“這是國家政策問題,現在原料氣價非常高,陜、蒙地區為2.48 元/ 立方米,中部地區3.15 元/立方米,再加之氣漲油跌,LNG 終端市場需求疲軟,因此LNG 工廠生產率偏低,估計40%左右。LNG 工廠舉步維艱,減產停產時有發生”。
除此以外,他還表示,當前國家只注重電動汽車的汽車補貼,對天然氣汽車無補貼,在他看來從燃油到電動汽車之間必須有天然氣汽車這一過渡過程,在這一方面,國家并沒有給予政策傾斜。
在調查中記者綜合了解到,氣漲油跌、LNG 車(船)價格偏高、加氣網絡不完善、終端市場疲軟等原因,都成為制約LNG 發展的重要因素。
多方呼吁政策扶持
縱然是清潔能源,LNG 因國家給予較少的政策扶持,其清潔能源的價值遠遠沒被體現出來。1 月16日,由18 家單位發起并組織的“全國LNG 產業聯盟大會”在西安召開,出席會議的代表來自于國內外221 家公司,共計458 人,就在這次大會上,“全國LNG 產業聯盟大會籌備委員會”經表決同意成立。與此
同時,在本次大會上,更多的發言卻聚焦于“政策”一詞。
LNG 的出路在于車(船)用氣,因此許多企業、專家首先提到的便是希望國家可以理順價格機制,統一制定原料氣價格。“發展LNG 車(船)最大的障礙是氣源價高,因價格問題下游發展十分緩慢,整個行業進入寒冬。為了LNG 產業的持續發展,因此需要亟需理順價格因素。”
同時,發展LNG 車(船)也需要國家的支持。在霧霾天氣全國泛濫的今天,打造綠色的陸域(水域)物流通道,是利國利民的好事,而當前對LNG 車(船)無補貼的現狀也十分不利于其發展。
就此郭宗華呼吁希望國家在這方面給予政策支持,如對LNG 碼頭接收站、LNG 工廠實行減免稅;對LNG 重卡(船舶)高出同馬力柴油車(船)的價格實行補貼,減免購置稅;對LNG 重卡減免過路費等。據了解,山西、深圳、東莞等地方政府已經對LNG 車輛購置補貼,山西省過路費已經減半,但是全國性的鼓勵政策迄今尚未出臺。
業內人士還呼吁,政府部門應在加氣站土地征購方面予以政策優惠。在手續辦理方面統一審批流程,予以優先加快辦理。
我國當前的發展趨勢來看,無論從進口量、消費量、LNG 設施項目、LNG 車(船)等幾項指標衡量。中國在不遠的將來無疑是一個LNG大國,然而隨著成品油價格12 連跌,沿海LPG 價格低至3000 元/噸,我國發展天然氣的經濟優勢早已一去不復返,價格將成為這一清潔能源的弱項,在此背景下,多方呼吁希望國家盡快出臺相關政策,扶持這一清潔能源產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