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中國企業對外投資的步伐進一步加快。根據商務部最近披露的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境內投資者共對全球152個國家和地區進行了直接投資,累計投資總額達到了749.6億美元,同比增長了21.6%。其中9月當月實現非金融類對外直接投資達到了97.9億美元,同比增長90.5%。
從全球來看,中國已成為僅次于美國和日本的全球第三大對外投資國,從行業來看,在這其中自然不乏眾多電力設備企業的身影,這些企業多數經歷了從引進技術、消化吸收到自主創新,再到參與國際競爭的跨越式蛻變。以“中國裝備 裝備全球”為口號,我國電力設備近年來初步形成了門類齊全的全產業體系,工藝技術顯著提高,國產化程度不斷提高。
資料顯示,我國電力設備出口80%以上的市場集中在亞洲、非洲等發展中國家。受此前全球金融危機的影響,發展中國家加大國內基礎設施的建設,拉動了電力設備的需求,海外市場呈現巨大潛力。
“改革開放初期,中國的電力技術僅限于生產一些小容量的發電機組,高電壓等級直流輸變電技術也相對落后,需要從國外進行技術引進和合作。然而發展至今天,電力領域已經成為中國‘走出去’有比較優勢、相當規模以及技術競爭力的領域之一。”國家發改委原副主任、國家能源局原局長張國寶近日表示,我國電力建設的重點正在由增加容量,滿足電力供應向電力結構調整以及促進技術進步轉變,提高國際市場的份額將是今后電力設備行業面臨的新課題。
“能源外交”帶來嶄新契機
中國能源體系與國際接軌的速度正在加快。近年來,我國展開務實外交,先后在俄羅斯、南美、澳大利亞等國家延伸能源合作的新洲際板塊,這也為中國能源裝備企業“走出去”提供了難得契機。
“中國電力設備行業初步具備了在國際市場上競爭的實力,并且已躋身于世界先進水平。盡管在這一領域,新技術層出不窮,我們與發達國家在某些領域也的確還存在差距,但可以肯定的是,差距正在逐步縮小,中國電力設備已具備‘走出去’的可能性。”張國寶表示,就發電設備行業而言,該行業已連續8年實現每年增長近1億千瓦的裝機容量,未來這一態勢將會逐漸弱化,在此過程中形成的巨大產能迫切需要企業在國際市場上尋找到新天地。
值得欣喜的是,我國電力設備企業近年來在全球市場上的占有率逐年攀升,在世界多個國家和地區承接了許多海外項目,直接拉動了我國電力設備產品及技術的輸出。在傳統能源領域,發電設備行業更已率先走向了國際化市場。數據顯示,國內發電設備三大巨頭東方-電氣、上海電氣、哈爾濱電氣的海外收入占比約20%,其中哈爾濱電氣的海外新增訂單占比已達到接近40%。
對此,中金證券分析師張曉瑩認為,這主要源于近年來發展中國家用電量增速相對較快,有利于拉動火電設備出口,彌補國內火電設備需求下滑的風險。而且,三大動力集團海外項目經驗豐富,具備較強的風控能力,能在一定程度上保證項目的盈利能力。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國內電力設備“走出去”,一方面是通過境外工程承包等,帶動相關設備出口;另一方面,一些實力雄厚的電力設備制造企業也在積極實施海外戰略,并取得一系列重大突破。
作為提供水利電力工程及基礎設施投融資、規劃設計、工程施工 、裝備制造、運營管理為一體的綜合性建設集團,中國電力建設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國電建”) 顯然是其中的佼佼者。據中國電建副總經理姚強介紹,國際業務一直是中國電建優先發展的業務,2013年中國電建的營業收入中近100億美元來自于境外,目前該集團在全球90多個國家有近1000個項目在建,集團連續6年超過50%的利潤來自于海外市場。
“全世界有水電建設的地方,就有中國電建的影子。目前中國電建在可再生能源建設能力方面排名全球第一。”姚強告訴記者,今年8月,兩大國際信用評級機構標準普爾和穆迪對中國電建分別給予“A-”和“A3”的長期主體信用評級,評級展望均為“穩定”。這一信用評級結果處于國際工程承包類企業領先地位。
“中國的水電項目及設備在國際上是最有競爭力的,幾乎全球80%的水電工程都是由中國企業建設的,這說明中國的能源工程技術裝備在國際上還是備受認可的,這也將成為新能源企業‘走出去’發展的寶貴經驗。”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表示。
在此之前,梁志鵬所在的部門一直在積極推動國內新能源企業“走出去”,并建立了相應工作機制,包括展開對國外法律法規、政策研究等工作。但在他看來,盡管這項工作極為緊迫,但推進的程度與預期還有很大差距,主要是因為“政府部門的工作精力以及能延伸的深度是有限的,對于具體、長期并有計劃的推動國內新能源企業‘走出去’稍感力不從心。”
不過即便如此,國內新能源產業在海外市場也可謂“異軍突起”。盡管此前國際紛爭不斷,但今年以來我國光伏產業呈現復蘇態勢,出口仍以兩位數比例持續增長,目前中國太陽能電池產品轉換效率已達世界先進水平,出口率約占全世界份額的60%。
“這說明即使是在國際市場遭遇貿易摩擦的情況下,我國光伏產品在技術和成本上仍具有較強的國際競爭力。”張國寶表示,除了光伏產業外,在風電領域,我國裝備制造業也從最初的幾百千瓦,到后來可以制造1.5兆瓦,3兆瓦,甚至7兆瓦陸上和海上的風力發電設備,現在中國的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已開始積極“走出去”,向眾多國家提供風力發電設備。
“在核電方面,盡管沒有太多成功的案例,但我們已在國外樹立了中國核電的品牌。特別是近年來我國自主的核電技術,無論是CAP1400,還是中廣核集團和中核集團聯合推出的‘華龍一號’都廣泛受到市場關注。”中國廣核集團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鄭東山表示。
在張國寶看來,對于電力設備企業而言,海外市場仍是尚待開發的“藍海”。“在發達國家,包括中國已逐漸解決了電力供應短缺的問題,甚至出現了過剩的問題,但是在廣大的發展中國家,解決電力供應仍然是政府面臨的一項重要任務。在世界范圍內,電力行業仍呈現蒸蒸日上的態勢。”張國寶說。
除發電設備及新能源設備,在輸配電設備“走出去”的過程中,多數企業主要是受益于電力工程的總包出口。目前發展中國家電力建設潛在需求大,本土設備企業技術落后,進口依賴程度高,在此基礎上一批輸配電設備制造商受此拉動明顯。
根據公開披露的資料,特變電工目前重點布局印度、中亞、西非等地,2013 年底海外工程在手訂單達30 億美金,海外收入占比目標從目前的10%逐步提升至30%;中國西電則通過與GE 合作競標歐美市場電網改造項目,同時開拓發展中國家市場;作為國內二次設備龍頭企業之一,國電南瑞則主要通過分包訂單出口產品的方式,2013年國電南瑞海外收入達到1.5 億元,占比不到2%,該公司預計長期看來,這一數字將有望提升至30%。2014 年南瑞集團旗下的南瑞繼保海外收入將達到10 億元。
國家發改委能源研究所原所長周大地認為,如今的能源外交已不是簡單地輸出技術和裝備,而是雙方都有需求,對有能源設備需求的國家,我們能夠參與建設和投資,“中國的能源建設和設備制造能力在世界上都是比較強的,且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具有價格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