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術條件成熟 實踐經驗尚缺
據了解,風能預報包括數據錄入、建立模型、預報輸出三大模塊。其中,數據錄入包括天氣預報數據系統、現場實測和歷史的SCADA(數據采集與監視控制系統)數據、現場地理數據三個部分,建立模型是以長期大量的觀測數據為基礎,應用ANN(神經網絡算法)進行模擬,以預報輸出為模擬的出力曲線。
中國風能協會秘書長秦海巖向《中國能源報》記者表示:“目前風能預報所需的軟件系統、數值模擬技術等技術支持體系已經比較成熟,國內欠缺的只是實踐。協會正在和國內風電場洽談合作一些風能預報系統的建設和開發。” 中國可再生能源規模化項目發展管理辦公室副主任羅志宏也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我們正通過投資一些專業技術機構來從事風力預測。
這主要根據不同區域的風力特點進行預測,區別于傳統的天氣預報,最終的研發成果將通過預測模型來體現。”
風能預報誤差將不超過20%
中國氣象局局長鄭國光表示:“氣象部門將抓緊做好全國風能資源的評估工作,并對10米、70米,直至100米高空的風能資源進行詳查。此外,還將加強近海風能資源的評估工作以及太陽能資源的評估工作,將風能、太陽能等能源的觀測資料管理好。氣象部門將在了解需求的基礎上,加大對風能、太陽能等能源的觀測和評估力度。”
《中國能源報》記者從中國氣象局風能太陽能資源評估中心了解到,我國計劃在風能資源豐富區——新疆哈密、甘肅酒泉、蘇北沿海、河北張北、蒙西(達茂和烏拉特區域)、蒙東、吉林等地區建設7個千萬千瓦級風電基地。同時,為進一步研究在極端氣候下風電場的風能開發情況,我國還申請了兩個“歐盟—中國”環境項目,進行沿海風能可行性研究。一個是臺風,一個是風能資源評估。
“我國的風電預報起步較晚,但近三四年來發展迅速,”陶樹旺告訴《中國能源報》記者,“考慮到風能預報系統的自身因素,再加上風電機老化、周圍植被的改變、風電場或風電場區內風電機數目的改變等因素影響,我國的風能預報誤差將不會超過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