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國家能源局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司副司長梁志鵬在近日召開的清潔能源國際合作論壇中強調,新能源企業的“走出去”已步入一個重要時期。國家能源局正積極組織推動新能源“走出去”發展工作,并聯合相關行業協會進行法規、政策、標準等方面的研究。但該工作推進的程度和效果還同預期的有差距。對此,我們應從哪兒入手改善現狀?我們的認識和行動方面還有哪些不足?梁志鵬副司長結合他的觀察與總結,為我們提供了新思路。
今年上半年,我國光伏行業再次遭遇雙反。雖然企業的免疫力已大大提高,但這也從側面反映了我們在“走出去”進程中,仍存有很多問題。
應重視周邊國家新能源市場
目前,不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都在大力發展風電、光伏等新能源。許多外資企業到中國發展,也是看好在中國不斷增長的可再生能源市場。而國內的許多企業,只是把眼光聚焦在國內市場,對國際市場要么無能為力要么看不上。
一個產業要發展壯大,就要不斷地擴大市場。而一個國家的市場畢竟是有限的,必須要利用全球的市場。許多大型跨國公司的發展路徑就是一個很好的范例。
我國的新能源企業還未發展成大型跨國公司,我覺得一方面是缺少經驗,另一方面是在國際市場中的主導性開發不足。即便我們現在出去發展,也是給人家施工,當一個施工企業,或者是參股投點資金,更全面的開發或管理是有限的。對于這種情況,我們首先要仔細研究目標市場。比如,在國際市場中,到底哪些適合我們,哪些不適合?這樣要比盲目、分散的投資更有針對性,也更有助于把市場做精做大。
其中,除了重視發達國家的新能源市場,我們還應結合當下的國際形勢,注重周邊國家的新能源開發。目前,對于水電的開發,我國在柬埔寨、老撾等國的建設進程已非常快,但對于光伏風電的開發還比較少。
此前在亞洲開發銀行舉辦的太陽能論壇中,我們感受到亞洲國家很多地方的電力是短缺的,而且能源基礎設施也很薄弱。對于有些地區,常規的能源開發也不適合。例如在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因它們是島國,所以不適宜建設大規模的電廠,但對于開發風能和太陽能的條件卻是非常好的。通過太陽能的資源圖,我們可以看到,基本上最好的資源是在赤道兩邊,而此類國家正處于這些區域。另外,在周邊國家,配套的制造能力多數不太齊全,我們國家又有彌補此項的優勢。所以,如何在周邊國家更好地推動新能源發展是我們要關注和重視的。
同時,國家能源局最近也在加強跟巴基斯坦、蒙古的合作,并與蒙古討論了雙方能源發展的問題。蒙古國方面表示,要建很多的火電廠和風電,并設想打造東北亞的超級電網。目前看,“超級電網”還只是一個概念,并未明確十年后的情況會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