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電聯合動力技術有限公司總經理褚景春: 系統內外并舉
自2007年成立到現在,聯合動力走過了7年歷程。一直到2011年,我們的風電機組都主要是供給國電集團。此后,隨著產能的擴大,今年我們系統內的風機供給占六成,系統外占四成。行業內的同行可能一直都認為聯合動力的風機都給自己家用了,實際上的數據不是這樣的。聯合動力這幾年經歷了一個快速發展的階段。
作為一個市場化企業,面向海內外是聯合動力的必然選擇。發展初期,我們有國電集團的支持,再加上產能有限等因素,供給集團是一個必然。隨著企業的發展,今年聯合動力在去年基礎上可能要增加一倍的出貨量;市場的需求提高了,這不僅是國電自身的需要,也有系統外諸多風電投資商的需求。
未來,聯合動力將是系統內外并舉,這就是一個市場化企業內在發展的需要,沒有別的選擇。系統內的業主和系統外的業主一樣,對于我們都是獨立法人的經營單位,我們都一樣要提供性能優越、質量可靠、服務周到還要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遠景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張雷: 我們希望能有所顛覆
讓我們來看看太陽能行業。一瓦太陽能電池板的成本1970年是100美元,2008年是6美元,2013年則是0.6美元。如果再過5年,太陽能電池板成本再降90%,能源格局會怎么樣?這就是典型的摩爾定律。到了2020年,太陽能成本非常有可能遠遠低于風電、煤炭的成本。與此同時,大家也不要忘記,儲能電池也正在發展。再過5年、10年會怎么樣?到時候,用很低成本的太陽能電池板,配上很低成本的儲能電池,每一個工商業企業將會自給自足,這個時候國家會怎么想?是不是還有必要讓你們搞風電?還有沒有必要在海上這么搞?這是遠景的憂慮。
我們一直在琢磨,在風能行業是不是也可以走出一條摩爾曲線。所以,這方面我們做得很另類,我們希望能夠有所顛覆。就像2009年,我們第一個想能否把1.5兆瓦風機的葉片做到87米長。我們為什么要做智能風機?為什么要做海上的局部變槳,把葉片做得像飛機葉片一樣?我們如何能夠為這個行業提供免費的軟件平臺,讓從風電運營商、投資商到資產管理者,再到配套企業,都能利用這個平臺不斷降低成本——這是我們在思考的,用互聯網精神來革新風電成本。
我對風電還是充滿信心的,而且這個市場變得越來越理性。不管化石能源時代是否會結束,它結束的前提肯定不是化石能源用完了,就像石器時代的結束,并不是石頭用完了,而是出現了一樣更令人震驚的技術,那就是青銅器。我們關注風電技術時,首先要看到是不是有新技術在顛覆這個行業,同時如果從業者不敢突破常規,如何才能真正實現技術創新,進行孜孜不倦的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