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微笑是一種力量。35歲的張海亞是一個愛笑的年輕人,哈爾濱工程大學工程碩士,從事風電工作9年,其中參與5MW海上風電機組研制5年,是最懂海上風電機組的貼心人之一。從圖紙到產品,從陸上到海上,他堅守科研一線,是海裝風電乃至中國風電行業科研人員的杰出代表。他穿著簡樸,熱情和藹,總有一股沖勁;多次獲得重慶市表彰并獲得中船重工集團2012年度“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等榮譽。如今,他擔任公司研發中心副主任,5MW研發項目項目經理、總體設計工程師,技術分工會主席,職工監事,被中船重工集團授予2014年度“優秀青年科技工作者”稱號。8月4日,他正在江蘇如東參與國內第一個5MW級別海上風電機組的低電壓穿越測試,記者電話采訪了正在現場工作的張海亞。
轉折:投身風電事業
“我來自三線企業,父輩們艱苦奮斗的故事,我從小就耳濡目染”,張海亞回顧了與風電結緣的情況,“2005年是我的轉折點,那年來到公司,發現風電是完全陌生的。但是平臺大、機會多,心態更開放,我決心做出一番事業。”2005年,公司剛滿周歲。2年后,張海亞的孩子出生,在家人理解支持下,他把一腔熱血繼續投入科研。2005~2009年,參與2MW風電機組開發、主要參與850kW風電機組研制及產業化。2009年9月至今,主要參與5MW海上風電機組研制及產業化。他獲得7項實用新型專利,自豪地說:“風電事業很有奔頭,精神充實,因為我們正在做一項利國、利民、利千秋的大事業。年輕人研究風電技術很驕傲,這是為國家能源安全出一份力。”
信念:掌握核心技術
張海亞快人快語,說出了中國風電人的心聲,“沒有掌握核心技術就會受制于人,就不能實現從‘中國制造’到‘中國創造’。”
2009年,海裝風電成為國家海上風力發電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的平臺建設單位。不久,張海亞被任命為5MW海上風電機組項目經理和機械系統總體設計師。此后每年有一半時間他都在現場指導選址、吊裝、調試等工作。海裝風電重視科研,推進“一個中心、三大板塊”戰略規劃,有助于公司獲得“微笑曲線”中的高附加值效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