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風電材料設備網(記者/謝菲 王萍) “有了這個電價的好處就是開發商自己來衡量,你要想干,接受這個電價,從遠期來看也可能會賠錢,那就要看你這個企業有沒有實力。實際上這個電價比原來投標、中標的電價已經高了。”施鵬飛表示,擺在開發商面前的選擇題是,先要業績還是先要盈利?
陸上風電的許多游戲規則,換到海上都不再適用了。“陸上反正就是我先占一個地,賠錢也干。先裝起來,現在不能接上網我就等,等兩三年接上了我還能有錢收回來。但是海上錢投進去要比陸上多得多,風險也多得多。運行維護成本很高。另外整個行業現在也相對成熟了,知道里面風險很大了。這就看你開發商的決策了,我就愿意冒那么大的風險,為了未來的市場能占上,看你投不投。”施鵬飛稱。
作為第一個“下海”吃螃蟹者,一方面早動早有技術經驗與發電數據積累,但另一方面,也面臨著經濟前景不明晰、電網消納等難題。
至于廣遭詬病的2010年首批海上風電特許權招標項目,也仍處于擱淺狀態。2013年,江蘇大豐200MW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江蘇東臺200MW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和江蘇濱海300MW海上風電特許權項目都已獲得江蘇省能源主管部門核準。至于接下去怎么走,從發改委公布海上風電臨時電價《通知》中也可窺探一二:臨時電價沒有把特權四個項目包含進去。這意味著,難題又被踢回到開發商面前。
根據參會業內人士的觀察,特許權項目要執行原來的價格,也即6毛多的電價,根本做不下來,現在都動不了,更別說主機設備要在海上風電項目上得到驗證和完善。至第二輪招標何時開始也暫無清晰的時間表。
“雖然現在的電價確實偏低,但是反過來想,海上風電再也不能走陸上風電的老路,如果隨便誰進去都可以賺錢,變成非理性的投資,海上風電會有災難性的結果出現,我覺得可以引導開發商理性投資,算得過賬,對項目的管理、整機的技術、風險的控制,具備了這些能力,在這個電價能算得過來,有回報的就做。從這方面看它也是積極的。”余暢表示。
張開華也表示,“要珍惜國家終于下達了臨時電價,所以我們所有進入這個籠子的小白鼠要認認真真,切切實實把我們2006年年底之前的試驗項目做好,為國家海上風電長期穩定科學的電價做出必要的準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