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界翹首以待的海上風電標桿電價政策終于落定。
6月19日,國家發改委出臺《關于海上風電上網電價政策的通知》,明確了海上風電價格政策。通知規定,對非招標的海上風電項目,區分潮間帶和近海風電兩種類型確定上網電價。2017年以前投運的潮間帶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75元(含稅,下同),近海風電項目上網電價為每千瓦時0.85元。
對于這樣的價格,行業各方反應不一。業內人士稱,海上風電的大幕能否就此大規模開啟仍有待觀察。
盈利預期
多位行業人士接受《中國能源報》記者采訪時表示,海上風電上網定價“感覺偏低”,但這并不意味著項目沒有內部收益率。
根據國泰君安的研究,按15元/瓦投資成本和2800-3200利用小時反推,0.70-0.90元/千瓦時的標桿電價將使海上風電運營的內部收益率與陸上風電相近,具備啟動經濟性。
“如果項目所在海域風資源具有優勢,風機質量、施工成本可以控制,上網電價可為企業帶來8%-10%左右的收益率。” 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秦海巖告訴本報記者。他給記者算了一筆賬:按照每千瓦時0.85元的電價測算,一個100MW的近海風電場,以等效小時數2600小時,投資額每千瓦時13000元,貸款期限15年、利率為6%計算,該風場財務內部收益率約為9.62%,發1度電的成本約為0.57元。
“這只是理論推算,現實中還有很多特定因素難以囊括。目前國內海上風電規模有限,缺少實際操作經驗,運維成本高,海上風電仍然處于示范階段。”秦海巖說,“橫向比較,我國的海上風電電價水平與歐洲國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例如德國海上風電上網電價目前約為每千瓦時1.27元到1.6元,英國約為每千瓦時1.58元。”
然而,值得注意的是,對于海上風電電價的出臺,企業反應各不一致。一家風電企業的負責人告訴記者,此次出臺的電價比較合適,但就這個價格能做起來的項目并不多,全國也就300萬千瓦左右。“具體而言,各省資源排名前三的項目能做起來,其中福建、浙江、廣東等幾個資源條件好的省份能做起來的項目更多一些。比如,按照這個電價,我們測算出福建部分項目能拿到15%的內部收益率。”
另一家企業的負責人則表示,公司測算出海上風電的項目內部收益率極難達到8%,“前期工程造價太高,一些項目甚至難有收益率,我們認為還需謹慎觀望。”
合理電價仍在摸索中
據記者了解,0.75元/千瓦時與0.85元/千瓦時的電價對大多數開發商而言缺少足夠吸引力。對此,一位政府部門人士對記者表示,“出臺這個價格的主要目的就是鼓勵企業進行理性投資,鼓勵投資者優先開發優質海洋風能。”
盡管如此,不少風電企業仍將目光投向了政府補貼。此前,上海出臺了針對海上風電的地方補貼政策,政策規定,根據海上風電上網電量對項目投資主體給予每千瓦時0.2元的獎勵,獎勵時間為連續5年,而單個項目的年度獎勵金額不超過5000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