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5月19日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1~4月份,我國風力發電并不理想,全國6000千瓦及以上風電廠發電量512億千瓦時,同比增長9.5%,增幅比上年同期降低30%。全國風電設備平均利用小時656小時,比上年同期降低92小時,為四種發電設備中下降最多的。
行業的不景氣已經傳導至了風電設備制造企業,國內最早和目前規模最大的風電技術設備研發和制造企業披露稱,受到宏觀經濟和貨幣政策以及其他一些因素的影響,目前風電運營商的資金狀況不佳。
風力發電屬于可再生清潔能源,根據中國電力企業聯合會發布的數據,今年1-4月,全國發電量共計17027億千瓦時,其中火力發電14079億千瓦時,占82.6%,風力發電僅為512億千瓦時,僅占3%,我國清潔能源發電量比例本來遠低于發達國家,風力發電量同比僅增長9.5%,而水電和核電的發電量同比增長率則分別為12.2%和12.7%。在發電企業普遍壓縮燃煤的大環境下,風電也沒能跑贏水電和核電。
事實上,自從國家將風電項目核準權下放到省后,各地風電項目上馬不少,去年全國風電新增裝機為1125.61萬千瓦,累計裝機容量達到9174.46萬千瓦,全國絕大部分省份都有了風電項目。但是,與此同時,我國風機的棄風量也是驚人的,根據國家能源局的數據顯示,2012年全國風電棄電200億千瓦時,比2011年翻了一番。而一些省份的棄風率高達30%以上,風機不得不閑置。
造成風電閑置的主要原因之一,是電網建設與發電企業建設并不協調。但這樣的協調也并非易事,因為并不是發電企業發多少電,電網就能“照單全收”。風力發電的成本通常高于火電,而風能比較豐富的內陸省份,如新疆、內蒙古、黑龍江等地,煤炭資源較為豐富,火電占比較高,而收購風電成本高于火電和水電,使用風電并不劃算,更何況當地電量消納空間有限,自然棄風電而不用。
而由于部分風電場運行水平不高,加之大型風電基地所處的西北、東北地區,電網外送能力不足,外送成本較大。從經濟角度上來說,還不如運煤、輸送火電或在當地發展核電更“實惠”。
另外,風電具有隨機性、間歇性和波動性等特點,不同季節、日夜之間,自然風皆有變化,使得風力發電具有“反調峰”的特點,例如在夜晚用電負荷處于低谷的時段,往往風能資源較為豐富。但是,電網調峰主要靠火電機組和抽水蓄能電站實現,例如在北方供熱季節,盡管漫天霧霾,但供熱機組必須保持正常出力不能參與調峰,當發電規模超過了電網所能承受的范圍時,電網只能限制風電場機組暫停發電,棄風不用。
其實,風電如何并網、輸送,即便在風電占比較高的發達國家,也依然是個難題。我國國土廣闊,而清潔能源豐富的邊遠省份一方面當地具備大量的傳統能源,另一方面當地用電量有限,電網外送能力亦有限,使得許多清潔能源都面臨著“當地用不了,想送送不出”的難題。
因此,加快跨區跨省輸電通道建設,盡快核準建設大型風電、太陽能基地以及西南水電基地的外送通道,加快配電網建設及智能化升級,提高電力系統對分布式能源的消納能力,提高用電質量及可靠性,方能讓包括風電在內的清潔能源業走出寒冬。